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前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行醫40年,除了頂尖的醫學專業,張德明醫師還練就一顆貼近患者的心,因此他不只治病,還療心,《人醫之間》一書,他將生活中的領悟,診間裡的見聞轉化為溫暖的文字。兒子結婚了,總有人問他何時當阿公?他笑說做爺爺的事交給老天決定,自己練肌肉、存錢最實在。
兒孫自有兒孫福 做長輩無須管太多
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要做長輩的別管太多,本來生命就自己找出口,小孩長大了,有自己的選擇和未來,不必過多操心干涉。
回想當年,有兒子的時候,是奉父母之命為滿足他們有孫子而辛苦耕耘?是沐浴更衣後聖潔的為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而做?還是聽天由命的順其自然?或根本只是一個不小心?把當初這幾個層次反省一下,當然就關係到對兒孫的態度和思維。
真的不必急,因為若兒子有了兒子,自然就升等阿公,但不能因想當阿公,就要求兒子有兒子。
其實道理很簡單,為何要生兒育女?是因為一時快樂?快樂未必要生;因為傳宗接代?那是伊莉莎白女王擔心的事,你又沒帝國在手,是在擔心什麼?若有個好名聲也就算了,忠厚傳家、詩書濟世,還有個傳頭;若家財萬貫也罷了,賞個金湯匙總能撐個三代;若一切普普,鳴金收兵趁早下市又有何妨。
至於斷了香火,如果你不是個咖,對社會沒啥貢獻,渾渾噩噩過日子,倒不如斷了好,說不定還嫌斷得晚;如果你是個咖,對社會有大貢獻,就繼續發揮並負責的把兒子教育好,甚至分享社會,也不必越俎代庖再找接班,那基本上是兒子要考慮的事。
結婚4年後,生了第一個兒子,再3年生第二個,40歲生第三個。這可不是撞日子碰運氣,當然是覺得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緣俱足了吧!應該是掂過自己斤兩有幾分能力才做了決定。
重要的不在生,在能養,尤其是能育。我當然要為自己生的兒子負責,給他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品德、最好的生活,甚至最難的健康和快樂,讓他們能頂天立地,做一個正直有用的人。那時我父母親也沒插手沒說半句話,就自己負責。
但你完全沒有辦法為你孩子的孩子負任何責任,就老了不中用啦!所以逼孩子生孩子是沒有道理的事。若你堅持,根本就是家庭和樂的禍源。若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快樂上,當不為過,但不能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除非保證出錢出力,有事就扛,像養兒子一樣地養孫子,否則就只能閉上嘴。
簡單說,當爸爸或許是你能控制的,當爺爺就該是兒子控制的事。若孫子出來了,站一旁拍拍手分享一下可以;沒出來,連吆喝都不應該。畢竟負不了任何責任,更別說拿一頂傳宗接代的帽子扣在別人頭上,尤其媳婦兒通常頭小心弱,那不是她們的責任,沒人欠你,有本事自己生兒子,別逼別人生你的孫子。
要清楚認知,媳婦也是別人家的女兒,是愛兒子才來到家中,曾答應要像愛兒子一樣愛她,但她不是為生孫子來的,也不能因她不生孫子而不愛她。沒任何資格要求為了我要有孫子,所以兒子要有兒子。不然當初結婚契約上就寫清楚,宣誓要生孫子再進門,就看看是先有孫子還是先沒了媳婦。
生孫子真是兒子能控制的事?其實生兒育女苦的還是女人,女人點了頭,男人是歡樂一下就走,看到試紙上兩條線也不過就抱著流兩滴歡喜或震驚的眼淚,轉身後剩下的懷胎、驚擾、產痛,或許還要開刀、餵奶,背著抱著,都她獨享。男人只是在旁邊喝采喊加油,等女人母愛噴發完,暫能脫手時,多已人老珠黃變了形,這時還可能要守著寒窯,接孩子下學等先生下班。賞個笑臉,就喜孜孜的去做飯;擺個臭臉,就對著鏡子嘆。欸!當年是哪個逼她生的可以出來負個責嗎?
若兩人都得上班,是誰該犧牲?先自己說完yes再談,沒人說應該就是女性回家的,說不定她未來發展更好。若都不犧牲,也不知為何犧牲,就得切割一些薪水請個保母。但生個小孩給人家帶是什麼意思,保母調教的小孩未必是你想要的孫子,傳宗接代4個字看起來就歪歪的。要不就自己接手,為了當阿公阿媽撩落去,像調教兒子一樣調教孫子。若這時唉聲嘆氣的說沒體力影響作息,那當初就閉嘴閃一邊去,不是嗎?凡事心甘情願。
那不是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可以打發的。若兒子要生兒子,上天賜孫,自然欣喜接受,小心呵護;若頻頻催促,強人所難,就先打個燈趁亮照鏡子看自己能付出多少。
那老了怎麼辦?不是該養兒防老?總得有個推輪椅陪醫院的吧?別開玩笑了,這不是農業社會,有出息的不是出國就在忙,過年過節見一下已額手稱慶,根本見不到人影是要怎麼防?難不成還得算準了日子生病!沒出息的在家裡痴坐圍著轉,不定眼睜睜等著你老盼著你走,不但得防啃老,報載還可能有催老巴不得你早上路的。當然講得殘忍,說得極端,但要想養兒防老,那還真不如養隻貓,還真不如存足了錢進養老院,一分錢一分貨的恬淡過日子。
我當然仍會痴痴的等,等兒子們像我當年決定好了再說,到時候我就是阿公,現在就是練肌肉存錢,看那天到來能幫什麼忙;若兒子們沒動靜,當然掂掂,但我還是好爸爸,那是我自己決定的,一生一世的責任,仍然是練肌肉存錢,看是否能再幫些什麼,讓我的兒子媳婦們都快樂健康!
➢【書籍資訊】《人醫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