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前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行醫40年,除了頂尖的醫學專業,張德明醫師還練就一顆貼近患者的心,因此他不只治病,還療心,兼具專業與愛心。《人醫之間》一書,他將生活中的領悟,診間裡的見聞轉化為溫暖的文字,並配以多幅畫作,抒發醫者的關懷與省思。邀請讀者一同品讀張德明醫師寫下的人間悲歡、診間百態、人生智慧。
人間,如在棋局裡,恍惚間,不知道是下棋的人還是棋子,或者時有角色互換,或根本局外的遊遊蕩蕩;我撕心掏肺的訴說,也只是想讓自己感動再感動別人,讓世界充滿真善美,或體認真善美。
診間,則是社會的縮影,各式樣的人擁擠排列,都帶著疑惑痛苦而來。醫者能做的,常也只是減輕而已。像啜飲一杯咖啡,有苦澀、有回甘、可能滾燙、可能冰涼,卻都是生老病死的大事,喝下去,但盼能調和得入口平順、舒暢淡逸。
其實診間如同人間,每個人都是一本書,都好多的故事,我們在故事中學習、在悲歡離合間成長。──張德明
圖片來源: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
輕熟女緊蹙著雙眉苦絞著一張還算清秀的臉夜診,全身遊走性疼痛斷續困擾十餘年了,拿了厚厚一本筆記,秀麗工整的字體鉅細靡遺的記錄每次發作的部位和症狀。
外觀檢視一切正常,且這麼久了還沒變形腫脹又非持續性,加上似乎有些強迫症的個性,猜是纖維肌痛症的機率較高。眼看就要被迫走入她的時光隧道,只有試圖搶回節奏。
看看過往病歷已遊走了神經、骨科、疼痛、精神、代謝、中醫等許多科別,知道不易善了。
她看我審視病歷,就開口問:「看這科對嗎?是不是還應該再看看那科?」
回:「應該不必了,應多看看電視。」
一下跳 tone 讓她驚訝。
「嗄!看電視可以好?」
「當然可以,乾燥症選悲劇,讓它哭出來,眼睛就不會乾澀;憂鬱症選喜劇,讓它笑出來,心情就不會鬱卒。」
是有些扯,倒是她噗哧一笑,似乎若有所悟的忘了那本筆記簿。當然還是開了檢驗單以排除其他狀況,並在和諧氣氛中結束。
女性病人,遠看高䠷亮麗,應該有170餘公分高,白短裙,橄欖綠無袖運動衫,梳了俏皮飛揚的短馬尾,還戴了頂棒球帽,看起來婀娜多姿充滿活力。不過,因為戴了口罩,且壓低的帽簷下暗沉沉的,有沒「麗」其實不太確定。
主訴為右手拇指腫脹變形,雙手肘疼痛達三個月。視診檢查其位置和外觀,似是機械性傷害,應是過度使用造成。
但看起來就是個「好野人」,青春俏麗悠哉遊哉的舉止打扮,絕對是排富條款領不到五倍券那類。但仍然還是得問,是不是有做粗重出力的工作,因為確實有些行為是會超乎想像的。
緩緩搖頭,微微蹙著眉頭淡淡的思索,一副在聽天龍國話的樣子,應該是養尊處優了一輩子。看來是多此一問。
「不過要照顧孫子。」她突然歡愉清脆的笑著說。居然提到孫子,冷抽一口氣,眼掃一下電腦資料歲數欄,居然是六十三,真是保養得宜差了近二十年。什麼妝容顰笑都急速凍裂碎了一地,腦海自動浮出阿媽兩字,還捲著層層煙雲皺紋。
總得說清楚的娓娓道來,原來和一雙成家的兒女住附近,兒子最近剛生了龍鳳胎,女兒也接著報喜,家族一口氣多了三人,真不知該有多歡喜。但說因嬰兒脖子軟,年輕人不敢給他們洗澡,怕傷著,她技高人膽大,就包下成了固定差事。
看我居然隱隱投射出羨慕的眼光,就再加碼,每天還要煮十人份的飯,他們吃慣了,下班都回來吃。這句話足夠我回神,就迅速開了驗血單和簡單藥物,可能眼神也不自覺的飄出了同情。她倒沒在意,站起來還得意的補一句,現在年輕人蔥蒜都分不清,怎麼做飯。
這倒好,人生最快樂的就是甘之如飴、歡喜承受。哪有對錯,得失一念。
➢【書籍資訊】《人醫之間》
➢【延伸閱讀】
人生要生機盎然─前臺北榮民總醫院 張德明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