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當恐慌症發作時,內華達雷諾大學臨床心理學家史蒂文.海耶斯以自身經驗發展出一套名為「接受與承諾治療」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的治療模式─接受(Accept)、選擇(Choose)、採取行動(Take action),幫助讀者實踐《踏實感的練習》,找回平靜、穩定的人生。
圖片來源:Freepik
史蒂文.海耶斯是內華達雷諾大學臨床心理學家與教授。他出版過44本書,指導過無數博士生,也是世界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1500位學者之一,堪稱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臨床心理學家。他曾分享自己邁向英雄之路的關鍵轉折點,是在1982年某天的半夜。時間是凌晨兩點,地點是他與當時租的公寓。當時的他,躺在金棕相間的粗毛地毯上,深陷在焦慮與恐懼的情緒之中。
海耶斯對我說:「三年來,我每況愈下,最後墜入恐慌症的地獄。」一個心理學博士竟落到這種地步,格外讓他感到難堪與困惑。照理說,學習心理學的他對於負面情緒應該能應付自如,但某次,他在系上會議看著眾人爭吵,異常嚴重的焦慮感突然來襲。不久後,焦慮開始入侵他的日常生活,無論是和朋友相處、出門運動,甚至連在家裡都飽受焦慮之苦。1982年那天凌晨兩點,海耶斯因為他口中的「霸王級恐慌症」而驚醒。他的心跳異常劇烈,能迫切感受到頸部、額頭、手臂的脈搏。他的胸口沉重,雙臂抽筋,呼吸困難。
海耶斯對我說:「我當時想打911,我覺得自己是心臟病發作。沒錯,我早就知道自己患有恐慌症,身為心理學家我也很清楚恐慌症病發時的症狀,但我的大腦不停的對我說:這次不一樣,這次可嚴重了!是貨真價實的心臟病發作!」
當下,海耶斯感覺靈魂離開自己的身體,站在一旁看著躺在地毯上的自己。在腦海中,他看到叫救護車之後發生的事:「我隱約看見醫護人員衝進家門,救護車瘋狂鳴笛把我送進醫院。到了急診室以後,一堆人忙著幫我接上管子和設備。接著,一位年輕醫師走了進來,帶著詭異的笑容對我說:『史蒂芬,你不是心臟病發作,只是恐慌症發作。』」海耶斯知道醫師說得沒錯,他說:「那種感覺像是被打入地獄,而且是最底層。」
但這一次的經驗,卻令海耶斯彷彿從谷底重生。他突然發現另一條道路,一條通往自己靈魂深處,一個鮮少被探索的地方。他告訴他自己:「聽著,我不知道你是誰,但你顯然能夠傷害我、讓我痛苦。但我要告訴你,有件事是你無法辦到的,你無法強迫我逃避自己所經歷的一切。」
海耶斯開始努力研究自己的親身經驗,試圖探索當時是怎麼回事,又該如何運用這次的經驗,不僅幫助自己,也幫助其他人。於是他展開40年的科學探索,經過數百次實驗,他發現當我們愈想避開不愉快的狀況、思緒、感覺以及衝動,它們反而會出現得更頻繁、更強烈。在海耶斯經歷那決定命運的一晚,他領悟到這個道理,之前的他就是一直逃避。他說:「如果你不能徹底敞開心房接納眼前不愉快的處境,就永遠不可能以健康態度面對人生難題。」
海耶斯發展出一套名為「接受與承諾治療」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的治療模式。簡單來說,他主張當我們面對身體、情緒或社會上的可怕處境時, 採取抗拒態度只會讓情況更糟。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先接納當下發生的一切,敞開心房去去感受現實、接受現實、認清現實。當你選擇不再逃避現實,反而更能承擔現實,採取更有效的行動。
接受與承諾治療的一大重點,是允許自己不一定每次都要做好迎戰的準備,並且允許自己去體驗痛苦、受傷、不安、貪婪、憤怒、妒忌、悲傷、空虛等種種讓人感到不愉快的情緒。我們的文化所蘊含的個人英雄主義,要求我們不應該出現這些負面情緒,但這是錯誤的。
古代的佛教主張,每個人一生都會經歷一萬次喜悅、一萬次悲傷,如果你始終不願意接納人類固有的陰暗面,就永遠無法擁有長久的喜樂。人們遇到不愉快的事物時,往往希望它馬上消失,但海耶斯的研究證明,這種抗拒心態只會讓不愉快的情緒更頑強、更揮之不去。我們應停止抗拒現實,不再騙自己一切沒那麼糟,而是開始勇於接受現實、認清現實。
接受與承諾治療的目的並不是幫你消除難題,而是讓你勇於接納人生丟給你的任何課題,即使當下覺得很不容易,還是能夠依循你的價值觀繼續前進。接受與承諾治療的前提並不是新觀念,但海耶斯率先透過科學實驗,證實接受與承諾能大幅改善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倦怠感,甚至有助於提升個人表現。海耶斯認為,在關於人類心靈的領域, 現代科學常常只是在為古老智慧提供實證證據。
我在這一章後面,會詳細介紹接受與承諾治療最強而有力的指導原則,總共可以濃縮成三部曲,三個首字母正好可以組成ACT。
一 、接受(Accept)當下的現實,避免將主觀意識混入現實。拉開自己與現實的距離,把視野放寬,就能客觀觀察自身情況,而不會覺得自己受困在其中。
二 、選擇(Choose)符合內心最深處價值觀的那條路。
三 、採取行動(Take action),即使會覺得害怕或不自在。
常識告訴我們,想要有頂尖的表現,必須始終抱持對成功的渴望,不停奮進,永遠不滿足於現有的成績。但這個常識就像所有的勵志格言一樣有個問題:真相總是稍微複雜一點。
你腳踏實地的接受當前的處境,相信自己的訓練,有務實的期待,發揮自己的能耐,就置身在自由與愛之中;若是質疑、否認、抗拒當前的現實,覺得自己需要甚至是必須處在另一個環境,或是扮演不屬於自己的角色,就很容易陷入被約束與恐懼之中。
所謂接納,就是與現實共處,無論是什麼樣的現實。與現實共處,就能減輕因為希望改變現實,改變不了又責怪自己所造成的痛苦,也能擺脫你的期待與經驗之間的差距。也唯有接納現實,才會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也才能擁有平靜、力量與穩定。
➢【書籍資訊】《踏實感的練習》
➢【延伸閱讀】
你是否也覺得「自己不夠好」,為了避免虛度人生,而不斷追求新目標?讓踏實感的練習,幫你擺脫莫名躁動的空虛感!
The Practice of Grounded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