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研究顯示,遠距離關係中的情侶或夫婦相較於天天見面的伴侶,擁有更有意義的互動。「愛情科學博士」史娣芬妮.卡喬波透過新書《為什麼要戀愛》以科學及自身經驗分享,為讀者解開關於情愛、孤獨與人際關係的所有問題。
圖片來源:pixabay
2013年一項有趣的研究顯示,遠距離關係中的情侶或夫婦相較於天天見面的伴侶,擁有更有意義的互動,儘管他們只能透過訊息、電話和視訊交流,但矛盾的是,這卻讓異地戀的情侶或夫妻的情感更深刻。不僅如此,我們也在社會性動物中,看到距離刷新關係的力量,甚至在大象身上都觀察得到,牠們在長時間分開後,會更悉心問候彼此。
部分原因在於「社會腦」天生偏好新奇的事物,而距離讓我們不將他人的陪伴視為理所當然,提醒我們最想念另一半之處,莫怪乎離別是如此甜蜜的悲傷,因為重聚的感覺美好到令人心痛。
值得思索的是,「出乎意料」在愛情中可能發揮的作用?以及,保留更多隨興的空間,是否更有益於親密關係?
我們諸多的社交經驗都與期待有關,尤其談到感情時,更是如此。也許早在遇見終生伴侶前,我們就已經先設想好結婚對象是何模樣,我們通常稱之為某種類型或理想對象。抑或,我們會有心目中所謂的「完美的初次約會」,像是在湖濱散步、山林健行、或浪漫餐廳用餐等。
倘若這些期待能引領我們走上幸福的康莊大道,自然沒有問題。但請容我反駁,諸多時候,所謂的結婚計畫也可能只是某種思維陷阱,迫使我們追求社會或傳統所認定的幸福,而此種期待也許永遠難以實現,或是一旦達到之後,其實無法讓人感到快樂。
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耶魯大學心理學家魯特萊奇(Robb B. Rutledge)和同事共同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讓受試者玩一個有小額獎金的決策遊戲,並在遊戲開始前,請受試者先預設自己期待的報酬。結果顯示,遊戲玩家的幸福感並非取決於最終贏得的獎金多寡;反之,他們最初設定的期望值與實際結果之間的落差,才是預知幸福程度的指標。結果顯示,若受試者並不期待自己勝出的話,即便只贏了極少的錢,也感到很開心。
若將這個期望公式套用到戀愛關係上,愈不期望愛有所回報,幸福的機率就愈高。這也與大型研究的結果一致。研究顯示,設定切實的期許有助於提升關係滿意度。話雖如此,調整期許不代表要降低自己的期待,重點在於不受社會壓力所囿。我們往往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或需要什麼,以及不需要什麼,並在此前提下受到社會壓力驅使,而去追求不切實際的期望。
放下期待的重點在於:必須讓人感覺那是一種寬大為懷的行為,是對伴侶關係展現信任、而非犧牲。否則,您可能會覺得自己為了伴侶,放棄了相當重要的事物,進而心生埋怨或怨懟之感,如此一來,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荷蘭一項有趣的研究顯示,伴侶在另一半為其犧牲時,通常非常感激;但當他們開始期待這種犧牲時,感激之情就會大大減少,而且也不會再以相同的正面眼光看待另一半的付出。此發現與我長期以來的理論相符:過度期待會扼殺感恩的心。
我們天生或多或少會期待伴侶的扶持、支持和犧牲,但人類經過演化的大腦,自有奧妙之處——我們的神經系統可以控制這種傾向,而且如果受感動的話,我們對伴侶的期待值就會降低,甚至會「刻意」連本帶利,給予更多回報。下次當您和另一半計劃來一頓浪漫的晚餐之約時,若他或她因為開了一整天的會而看來筋疲力盡,問問自己何者比較重要:堅持當晚的計畫?還是為了伴侶和您自己著想,把計畫放一邊?您也許會發現,即便只是兩人簡簡單單一起分食蘋果派,或在舒適的後院蓋著保暖的毯子一起觀星,都比精心策劃的任何夜晚,更加浪漫。
過度期待不僅使一段關係的生活變得複雜,還可能阻礙你與潛在對象一開始的連結。假設您找到了「命中注定的人」,但卻認不出來,只因您對自己的結婚對象有不同的想法,該如何是好?
反之,若您硬是留在不健康或充滿暴力的關係中,只因您認為你們本該是完美一對?只因理論上您的伴侶是那個符合所有條件的人?
這些我們為未來編纂、一遍又一遍在腦海上演的夢想、希望、期望和腳本,部分是由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PFC)負責管理。過去數十年來,前額葉皮質一直被認為是神祕難解的腦部區域,但如今在許多神經科學家眼中,它是最讓我們展現出人性的腦部區域之一。前額葉皮質不偏不倚的位於大腦皮質前端,包含了一些人腦在演化上最新的「硬體」。前額葉皮質在人腦中所占比例很大,又廣為連結腦部各區域,因而有助於促進各種心理功能,像是決策、語言、工作記憶、注意力、規則學習、規劃、以及情緒調節等等。
我以大腦的「家長」來形容前額葉皮質,因為它負責告訴我們應該做和不該做的事。前額葉皮質中所發生的資訊處理過程,是人類最接近佛洛伊德所謂「超我」概念的部分。若是長遠來看有益於我們的發展,或有助於超越個人的事業,此部分的大腦便會幫助我們明辨是非、控制和壓抑衝動、在低潮中看見一線曙光、做出困難的決定、並延遲享樂。
有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人類的前額葉皮質一直要到25歲左右,才發育完全。這就解釋了我們在18歲時,為何會做一些十年後的自己肯定不會做的傻事,像是倒立喝酒或打舌洞?但儘管我們需要發育完全的前額葉皮質,才能成為正常且負責任的成年人,有時我們也會希望能像年輕時一樣,不懷疑自己的行為,更著眼於當下,活在當下。我常常想起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對天才的定義:無非就是「隨心所欲的重拾童年」。
➢【書籍資訊】《為什麼要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