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CBS News報導了一則加德納家族中的母親、父親與兒子生日都在同一天的新聞,這則新聞指出這件事發生的機率大約只有1/133,000。《統計,讓數字說話!》用許許多多的生活實例,把最重要的概念解釋得清清楚楚。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2017 年1 月14日這一天,美國電視聯播網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部(CBS News)報導了一則加德納家族中的母親、父親與兒子生日都在同一天的新聞。這則新聞指出這件事發生的機率大約只有1/133,000,遠小於一生中被閃電擊中的機率約1/12,000。就是因為這樣的事鮮少發生,所以才值得當作新聞。
這件事到底有多麼稀奇呢?讀完本章之後,你就有能力評估像母親、父親與兒子在同一天生日這類事件的巧合程度。這件事是否如同表面看來如此令人驚訝呢?
可能性(或機會、機遇)是不大容易掌握的題目。我們就從「如果我們試很多次,會發生什麼狀況」開始思考。我們也會先討論像擲銅板時有二分之一機會得到正面這樣的例子,然後再探討更複雜的情境。
就連美式足球規則也都同意,擲銅板可以避免偏袒。抽樣調查挑選受訪對象時,或者醫學試驗將病人分配到處理組或安慰劑組時,如果有偏袒,就像美式足球比賽一開始要決定球先給哪一隊時有所偏袒一樣,都是不能接受的。這就是為什麼統計學家建議使用隨機樣本及隨機化實驗,這些只是擲銅板的花俏版本。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擲銅板或者隨機樣本的結果,一件重要事實就會浮現:短期機遇現象無法預測,但是長期下來,會呈現有規則且可預測的模式。
擲一枚銅板或者選擇一個簡單隨機樣本,都無法在事前預測結果;因為你如果重複擲銅板或選樣本,結果本來就會次次不同。但還是可以在結果裡面看到某種規律的模式,而且只有在重複許多次以後,這個模式才會清楚浮現。這個了不起的事實,就是機率概念的基礎。
圖片來源:統計,讓數字說話
在統計裡的「隨機」,並不是「偶然」的同義詞,而是在描述某種長期下來才會出現的規則。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經驗裡,都會碰到隨機不可預測的那一面,但我們很少有機會能重複觀察同一個隨機現象非常多次,次數多到能夠看出機率所描述的長期規律模式。你可以在上圖中看到規則出現,長期來看,擲出正面的比例是0.5,這是機率的直覺概念。機率0.5代表「試驗很多很多次時,有一半時候會發生」。
我們可能僅僅因為銅板只有兩面,就會猜正面機率是0.5了。我們也可能因為事件有兩個看起來一樣的結果,就假定兩個結果的發生機率是0.5。但是嬰兒的性別也只有兩種可能,機率卻不一樣—男嬰的機率差不多是0.51,而不是0.50。這個機率概念是根據經驗法則而來,也就是說,是根據數據得來而不是根據理論。機率描述在許多次試驗中會發生什麼狀況,而且我們必須真的觀察許多次擲銅板的結果、許多的嬰兒,才能夠抓到這個機率。
機率為0的結果從來都不會發生,而機率為1的結果則每重複一次就發生一次。機率為1/2的結果,在一長串的試驗當中,大約有一半時間會發生。當然我們永遠沒辦法確實觀察出一個機率。比如說,銅板不管擲了多少次都可以再擲。而數學的機率是一種理想化的描述,根據的是推想在一串無休止的試驗當中會發生的狀況。
我們沒有要在這裡做深入的研究。隨機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我們觀察這世界所得到的事實。機率也不過是用來描述隨機現象長期規律性的語言。擲一次銅板的結果、放射源發射出粒子的間隔時間,以及實驗室老鼠生的下一胎小老鼠的性別,都是隨機的。隨機樣本或者隨機化實驗的結果,也一樣是隨機的。一大群人的行為,也常常和擲多次銅板或取多個隨機樣本的結果差不多隨機。
➢【書籍資訊】統計,讓數字說話(全新增訂版)
Statistics: 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