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千萬不要一頭熱,腦袋發脹就跑回家去種田,這樣對農村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推薦序/楊儒門
每一次,聽說有人想要回家種田的時候,我都特別提醒他們,要思考種出來的東西要賣給誰?如果想不到,最好先去個別的農場實習,了解一下種植的方式,友善環境觀念的建立,銷售管道的問題出在哪?有了相當的認知之後,再回去種田。
千萬不要一頭熱,腦袋發脹就跑回家去種田,這樣對農村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或是在外頭接到「案子」,隨便一個想法,要農友改變種什麼,說不定在未收成時,就因為計畫結束或熱情消退,半途而廢。
土地是農友生命、生活、生存下去的依靠,不要因為一時興起,去擾動平靜的農村後,卻用一句「找不到當初的悸動」打發。那留在這片土地的人,要如何自處?不要再用幫忙、協助、改變什麼等措詞,實際去做點什麼,才是重要的。
這幾年我認識了許多農友,給了我許多不同的概念,尤其是「職人的精神」。
回家種田的人裡,分三種,一種是直接投入到農地裡去,這要有相當的認知,能撐過風吹日曬雨淋,在天災來臨時,還能坦然自處,這是不容易的。
另一類,就是回家從事和農業相關的工作,例如網站行銷和推廣,文章的書寫,包裝設計,品牌理想與熱情,要靠能力去實踐248農學市集發起人 楊儒門的建立……這一類是在文字上種田。
第三種是在廚房裡做工,加工室讓生鮮的農產品變成加工品,農友用自家生產的農產品,手造加工後出售,除了可以延長保存期限外,還可以提高附加價值,這個講起來很簡單,了解之後,才發現不是我們想的這麼簡單。
我在台北做農學市集後,常被打槍,以前都用似是而非的觀念,差不多就好,也因次受過幾次震撼教育。
第一次是徐仲問我:「蜂蜜有幾類,簡單講十種就好。」「嗯!龍眼、荔枝、百花,講了三種之後,就詞窮了」,慢慢學習後,才了解還有大花咸豐草、小花蔓澤蘭、紅淡、烏臼、柑橘類、蓮花、水筆仔、西瓜、白千層……
第二次也是徐仲問:「醋是怎麼做的?」我想都沒想就說:「不就是水果或是穀類去做的。」徐仲只說了一句:「要多學習」。之後,我才了解是水果或穀類的澱粉,經過酵母菌發酵後,變成酒,加入醋酸菌之後,才形成醋。
第三次是碧鶴給我上了一堂課,茶不是只有紅茶、綠茶、烏龍茶,茶也可以分為根莖花果類,紅豆不是只可以煮湯或包餡,紅豆焙炒後,可以泡紅豆茶。還有,我們一般只會用月桃葉去包粽子或包粿,卻沒有想到月桃的種子曬乾後去泡茶非常好喝。
由此可見,觀念的開闊,是農業走下去的另外一條路徑。畢竟,理想與熱情,需要靠能力去實踐。
摘自《有種美味叫志氣》
Photo:https://goo.gl/r685p1 ,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