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矯正需求日益增加,矯正器的種類也愈來愈多樣化,北醫大13位醫師分享《全齡顧齒攻略》,專業解析:1.矯正的時間點,2.平均矯正時間,3.牙齒矯正器的三大類型
圖片來源:pexels
有沒有發現,身邊有愈來愈多的親友,不分年紀,都在進行矯正牙齒?這番景象跟二、三十年前大大不同。那麼牙齒矯正究竟是需要性(dental need),或是需求性治療(dental demand)?
北醫大附設醫院牙科部齒顎矯正科主任鄭信忠表示,一個人的牙齒咬合不正,可以從三個面向來看,一來是齒列不整齊,影響美觀;其次,影響牙齒健康,像是不容易刷乾淨,發展成蛀牙或牙周病;再來,會影響咀嚼及發音功能不完全等,如引起胃病。
嚴重咬合不正,一定要做矯正
「如果是輕微咬合不正,僅影響到美觀,有一些人不在意外貌,終其一生未牙齒矯正,這類型屬於有矯正的需要,如果病人無動機接受治療,即沒有矯正的需求,」 他分析。
「有些狀況則是一定要做矯正,」鄭信忠強調,一旦咬合不正嚴重引起顳顎關節問題,像是發音不正、吃東西也有困難,甚至是不敢開口的嚴重心理障礙,導致社交障礙等問題,像是俗稱的暴牙、戽斗等嚴重的咬合不正,就不可輕忽其引發的身心理問題。
「牙科的殘疾人士」,一定要進行牙齒矯正。
例如有位嚴重咬合不正的病人,矯正前牙齒無法正常「咬合」,無從感受咀嚼的滋味,連麵線都無法咬斷;矯正完之後,病人驚呼:「原來牙齒可以咬斷麵線。」
矯正需求日益增加
不過,鄭信忠也指出,隨著生活水準提高、日漸追求好的生活品質,及重視外在形象,因此除了牙齒矯正的需要性外,需求性也會隨之增加,這也是為何現代人矯正牙齒的比例會愈來愈高。
他回想,在民國50年代左右,臺灣已經有牙齒矯正技術,但當時觀念不普及,民眾不相信硬邦邦的牙齒,透過矯正可以移動,甚至斥責醫師:「騙肖ㄟ!」
35年前,一間小學的一個班級,很難找到一個戴牙套矯正牙齒的學生。現今牙齒矯正的觀念相當普及,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反而是小學的一個班,至少有10位以上或一半以上戴牙套,「沒戴牙套才是稀有動物,」鄭信忠補充,在臨床上還遇過學童因為同學都有矯正,也吵著要做矯正的例子。
鄭信忠總結,國內牙齒矯正比例愈來愈多,原因不外乎生活水準提高、民智大開、對口腔健康與美觀的重視、牙醫界的肯定,加上國內牙技術已經與國外並駕齊驅,更讓民眾安心地接受牙齒矯正。
想做齒顎矯正,是否有年齡限制?
齒顎矯正可分為「牙齒」與牙齒所附著的「顎骨」。牙齒生長於顎骨上, 年紀愈輕,骨頭活力愈強,牙齒移動速度與效果愈好。相反地,年紀愈大,骨頭發育完全後,效果相對較差。
矯正的時間點
牙齒分為「乳齒」與「恆齒」,一般人在國小六年級或國一的年紀,就會從乳齒完全換牙至恆齒,因此牙齒矯正的年齡,一般都會等到恆齒全部長出來後才會進行。
鄭信忠表示,綜合文獻研究指出,醫界普遍共識是:牙齒矯正是等恆牙長齊之後進行矯正,臨床上約有70至80%的牙齒矯正等,是恆齒長出來後進行。
一、提前矯正的原因
「不過,有20至30%的狀況必須提早介入矯正,例如6至12歲的兒童,屬於乳齒與恆齒的混合齒列期。」
提早介入矯正的原因,不外乎是齒列不正有「前牙倒咬」(錯咬),嚴重影響牙齒發育; 或明顯暴牙,下面門牙咬到上顎門牙後面的牙齦。
還有些是幼兒時期有吸允大拇指或以口呼吸的不良習慣,導致牙齒異位。
除此之外,有些中年人原本只有一兩顆牙齒不正,年輕時不會影響咬合,但隨著年齡增長,罹患牙周病而逐漸鬆動位移,如果影響咬合,建議可以進行牙齒矯正。
二、年長者的矯正需求
至於年紀大的長者是否有需要進行矯正?
「當然可以!」鄭信忠表示,年齡愈大的病人大部分只建議做單純性牙齒移動,因為速度跟效果皆不如發育期的年輕人,對疼痛的適應性也比較差,不過優點是成年人對矯正的動機比較強,會更認真做好口腔保健,矯正效果相對較好。
有時必須先進行正顎手術
如果長者是顎骨的問題,包括上顎骨突出,俗稱的「暴牙」,或下顎骨突出,俗稱的「戽斗」,甚至是兩邊顎骨不對稱,牙齒排列也會不正常,這類狀況必須進行正顎手術合併牙齒矯正治療。
臨床上有7至8成的牙齒矯正不需要開刀,但有2到3成要先進行正顎手術合併牙齒矯正。像是有位高齡72歲的老太太要做部分的活動假牙,但因為牙齒嚴重傾倒,需用矯正治療以扶正牙齒,才有利假牙製作。
因此牙齒矯正的年齡並未有一定限制,端視個人齒顎狀況,最重要的是,必須由齒顎矯正專科醫師進行完整的評估。
有人一年就完成矯正,也有人動輒四、五年,為何差異如此大?
牙齒矯正期間除了影響外貌美觀,吃東西也有些不方便外,口腔清潔也較不易,如果需費時數年,的確會讓人為之卻步。到底牙齒矯正需要多少時間呢? 答案是因人而異,矯正期間短則1年,長則好幾年皆有。不過, 為了牙齒健康與美觀,進行矯正務必要有耐心。
平均矯正時間為1.5年到3年
牙齒矯正的療程可分為矯正前、矯正中與矯正後。矯正前,包括矯正檢查與說明後,像是如果有蛀牙、牙周病的問題,必須要治療好才能開始矯正。
矯正中是指矯正的治療時間;矯正後是指完成矯正後必須帶維持器(固定式或活動式)至少1年,並再次進行追蹤檢查。
鄭信忠指出,矯正時間依病人的年齡、矯正方式以及難度程度而定,如採用傳統矯正器的矯正時間,依難易度不同,平均是1.5年至3年。
依據鄭信忠於2016年針對全臺灣齒顎矯正專科醫師進行的調查顯示,病人總治療時間以2至2.5年占絕大多數(62.2% ),其次是1.5至2年(26.2% ),1至1.5年與2.5年以上者分別占2.9%、8.7%。
複雜案例矯正時間會更久
而依鄭信忠的個人經驗,病人治療從半年到2.5年,有的到3年,平均為1.5到2年,長達4年的較為罕見,屬於比較複雜的案例。
像是有病人是齒顎不正,下顎嚴重突出(俗稱「戽斗」),必須執行正顎手術合併牙齒矯正,治療時間也要看嚴重狀況決定,前後約一年半到兩年半。
或者是病人齒列不整,需要先拔牙騰出空間後,再進行矯正。通常矯正醫師會給予病人治療計畫,並跟病人說明,如不想拔牙,矯正效果會不一樣;另外也有個案是牙齒太擠,如堅持不拔牙,就很難達到效果。
因此每個人牙齒矯正難易程度不同,時間長短不一,必須由矯正醫師來進行專業評估。
傳統的金屬頰側矯正器、自鎖式矯正器與近年熱門的隱形牙套,各有什麼優缺點?
20年前,藝人小S戴著牙齒矯正器主持節目,開口講話時,可以明顯看到牙齒上的金屬矯正器,被冠上「大鋼牙」的封號。當小S拿掉牙套完成矯正後,臉型一百八十度轉變,她出書分享牙齒矯正點滴,也掀起牙齒矯正旋風。
牙齒矯正器的三大類型
20年間,隨著愈來愈多國人接受牙齒矯正,市面上矯正器也愈來愈多樣化,甚至已發展到就算面對面講話,有時也未必會發現對方正在進行牙齒矯正。目前常見的矯正器有以下三種:
傳統金屬矯正器
牙齒矯正的原理,是在牙齒表面黏上矯正器來施力促使牙齒移動,以達到牙齒重新排列的目的,像是傳統的金屬矯正器就是以鋼線施力,依每個人狀況不同,戴矯正器時間長久也不一。像小S就是以傳統金屬矯正器進行矯正,其最大缺點就是影響外觀。
鄭信忠指出,傳統牙齒矯正技術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需要由牙齒矯正醫師進行,傳統矯正器依矯正器所放的位置,又可分為頰側矯正器與舌側矯正器。
頰側矯正器是將矯正器黏在牙齒的外面,張口時可以清楚看到一顆顆矯正器,效果最好,擁有最完整的矯正系統,是目前矯正方式的主流,約90%以上採用頰側矯正。雖然也有透明的矯正器,但缺點是仍然可以清楚看到矯正器在牙齒上,影響美觀。
舌側矯正器則是將矯正器黏在牙齒的內側,即舌側面,優點是外觀看不出來有放矯正器。不過矯正器放在牙齒內側的技術難度較高且費時,再加上舌頭活動空間有限,甚至可能會干擾到說話,目前使用此種矯正器的數量約小於1%。
自鎖式矯正器
傳統矯正治療是以細鋼絲,將矯正線綁在牙齒表面黏著的矯正器上,自鎖式矯正器則不以鋼絲綁,採取矯正器本身直接扣上矯正線的方式,牙醫師的操作時間與矯正時間都比較短,而且矯正者不太會感到疼痛,舒適度較高。
尤其是自鎖式矯正器也有透明材質,不影響美觀。
隱形牙套
近幾年來流行的隱形牙套,顧名思義就是戴上後如同隱形,外觀上幾乎看不出來,這也是隱形牙套最大的優點—— 美觀。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戴隱形牙套。
鄭信忠解釋,如以病人需要先拔牙再做矯正的情況,隱形牙套的矯正時間較長, 是傳統矯正器的兩倍以上,如果醫師評估病人使用傳統矯正器需要1年,使用隱形牙套則約需要2年,價格亦相對高很多。
鄭信忠進一步指出,簡單的牙齒矯正為了美觀,可使用隱形牙套,不過,如矯正複雜度較高者,建議用傳統矯正方式進行,若顧及傳統金屬矯正器影響外觀,也可採用透明傳統矯正器,其實有些採用隱形牙套治療的病例,後半段可能會搭配傳統矯正器來治療,以達完美的咬合結果。
隨著生活水準提高,牙齒矯正需求也增加,矯正器的種類也愈來愈多樣化。
➢【書籍資訊】《全齡顧齒攻略:北醫大13位醫師聯手解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