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學霸之所以為學霸,只是因為聰明?陳志恆新書《陪伴孩子高效學習》分享所見所聞,他看見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被同學包圍,搶著跟他請教功課,也是這樣的互動,成就出學霸好成績!
圖片來源:pexels
我常去中學帶領假日的工作坊,課間休息時,常見到學生利用時間把教科書拿出來閱讀與複習。有一回,我看見幾個同學圍著一個孩子,後頭還排了幾位同學拿著書本在等待。原來,那孩子的成績優異,同學正把握時間向他請益。
我過去湊熱鬧,同學們指著他說:「他是學霸呀!」
我很好奇,找機會私下問他,成績優異的祕訣是什麼?他說:「你不是看到了嗎?」
我不解。他笑著說:「就是教同學嘛!」
我們不難理解「教學相長」這個道理,但要能夠達到教會同學的程度,顯然自己也需要花費不少心思。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其實也沒把握,但教同學時,如果我沒辦法講得很清楚,就會再回去鑽研。所以,教同學功課幫助我學得更好。而且,每對同學講一次,印象就會加深一次,特別是複雜的概念,所以我不太需要額外花太多時間複習。」
國小時,這樣的場景也曾出現在我身上。當時我的成績不錯,也曾有同學拜託我教他功課。出於熱心,我常利用下課時間幫同學複習功課,也會出考題給同學作答,再幫忙批改。
為了出考題,我開始認真研究測驗卷上的題目,試著從命題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評量學生。這過程收穫最大的,當然是我自己,也難怪後來有機會從事教職。
因此,如果你問我,最高級的學習策略是什麼?我會說:「去教別人!」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或概念講解一次給別人聽,這麼做有幾個好處:
大人若想幫助孩子學得更精熟,或許可以多加利用「教別人」這項學習策略。在現今的學校裡,早有不少老師透過分組教學,運用同儕間的互助合作,幫助彼此學得更好。
在家裡家長可以怎麼做呢?一直以來,我並不贊成家長對孩子的讀書學習有過多的干涉,例如幫孩子安排讀書進度、幫孩子檢查作業、考前逐題的幫孩子複習等。我認為,應該讓孩子自己學會如何做時間安排、自我測驗與考前準備,遇到疑難時,孩子也需要主動尋求協助,而不是由家長直接告知答案。如此,孩子才能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不過,有一件事父母倒可以嘗試看看。考試前,在孩子溫習課業一個段落時,邀請他講述一遍給你聽,也就是由孩子扮演教學者,父母則是學習者,孩子分享學到的知識給父母聽。這麼做時,請家長務必把握幾個原則:
孩子是知識的分享者,家長則是學習者。家長必須帶著好奇與尊重,放下身段,聆聽孩子分享知識。請不要讓孩子覺得這是在考試,更不宜站在評審的角度,打量他是否講得好,也不需要把這過程搞得像演講比賽,讓孩子充滿壓力。
請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分享所學,同時務必全程聽完孩子的講述後,再做回應。即使他某些概念傳達得含糊不清,或者有錯誤扭曲之處,都先不要打斷。待孩子講完,告一個段落時,再回頭提出疑問或給予回饋。
發現孩子某些概念不清楚或有錯誤,不用急著指出糾正,而是透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或釐清模糊的觀念。如果孩子一時回答不出來,卡住了,則鼓勵他回到書本裡去找答案或者主動求助資源。
➢【書籍資訊】《陪伴孩子高效學習》
➢【延伸閱讀】陪伴孩子高效學習》孩子該補習嗎?不淪「補心安」的5大關鍵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