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陳志恆新書《陪伴孩子高效學習》回憶當年實習的真實案例,市長獎畢業的學生來到國中後,成績卻每況愈下,為什麼?進一步探究後,逐步帶領學生找回自信,家長也該知道的「學習策略」!
圖片來源:pexels
父母最好在孩子就讀國小中低年級階段,就及早幫助孩子建立良好學習習慣,以及認識更多有助於學習的技巧或方法。有時候,孩子並非不知變通,不懂得調整使用更有效的學習策略,而是根本不知道有哪些學習策略可用。
大學剛畢業,我到一所完全中學進行教育實習,當時舊制師資培育法要求師培生完成為期一年的教育實習,即可取得教師證,參加教師甄選。拜制度所賜,我得以有完整一年的時間,在教學現場第一線學習如何當老師。
當時,我導師實習的班級為國中一年級,印象中全班一共有48人。雖然是常態編班,但是當中至少有10人國小是全班前三名畢業,可見這班學生普遍學習能力不差,課業競爭也十分激烈。
剛開學時,我注意到學生瑞澤每天精神奕奕,上課時全神貫注、眼神有光,當然成績表現也不錯。然而,時間來到了學期末,我發現他每天面露疲態、神情憔悴、步履蹣跚,不若往日熱情洋溢。
寒假過後,第二學期剛開學,我見瑞澤仍終日愁眉苦臉,鮮少露出笑容,與上學期剛開學時幾乎判若兩人,除了研判他可能因為進入青春期,生理發育影響心理及情緒狀態,也擔心他是否遇到困難。
第一次期中考後,瑞澤的成績大幅退步,排名從班上前段降至中段。發考卷時,他幾次趴在桌上哭泣。
我找瑞澤來談話,把我的觀察告訴他,問他怎麼了?
他搖搖頭說沒事。
我不放棄的追問:「家裡出事了嗎?還是和同學相處有困難?還是……失戀了?」我有些半開玩笑。
神情沮喪的他突然抬起頭:「老師,我很笨嗎?」
「啊?」我沒聽明白。
「老師,你覺得我真的不夠聰明嗎?」
「你怎麼會這麼問?」
「我覺得自己根本讀不好。我的成績一直退步,不只一科,每科都是,可是我明明已經很用功了呀!」
瑞澤國小畢業時拿到市長獎,資質應該不差。他告訴我,國小時每次考試都100分,沒有科目難得倒他,老師都說他聰明絕頂。
但他發現自己的聰明在國小畢業後就用完了,說得更明白一點,他認為自己上國中後就不聰明了。面對不斷退步的成績與名次,他開始懷疑自己其實很笨,一點都不聰明。
原來,瑞澤把「聰明」和「功課好」畫上等號。
「你覺得,以前你的成績優異,是因為聰明的關係嗎?」
他想了想,說:「其實,我也是滿用功的啦!」
「那麼,你怎麼會覺得自己現在不聰明了呢?」
「因為現在我不管怎麼用功、怎麼努力,成績只有愈來愈差。我讀得好辛苦,我好想放棄呀!」
瑞澤的眼淚流了下來,緊握雙拳,卻藏不住無力感。
「跟我說說你是怎麼用功的?」我希望他和我分享自己是如何讀書的,如果夠用功,
課業成績應該不至於大幅下滑。
瑞澤說,第一學期剛開學時,他每天晚餐過後就去寫作業和溫習功課,10點前上床就寢。後來,發現成績有點不理想,便花更多時間苦讀,到了第二學期,幾乎都接近半夜12點才休息。
「你有補習嗎?」我問。
「有,補英文和數學,每週各兩次,但爸媽都說我愈補愈大洞!」
「學校老師上課你聽得懂嗎?」
「有時候聽得懂,有時候聽不懂。」
「聽不懂時,你怎麼辦?」
「就回家認真讀,但有時候還是搞不懂……」
我繼續和瑞澤討論,發現,他的讀書方法有幾個問題:
其實,這些讀書方法或學習習慣的問題,與瑞澤國小時成績優異有關。國小的學習內容簡單易懂,對他而言,從來沒有「上課聽不懂」這回事,所以瑞澤從來沒有在學校向老師發問的習慣。
國小的數學常常是透過反覆運算就能直覺作答,但瑞澤上國中後,仍然沒有思考解題過程的習慣,不管懂不懂都一股腦兒記熟算式或解題流程,所以只要考試題目稍有變化,就答不出來。
國小課本內容少,根本沒有抓重點的問題,全部都讀過就對了。國中課程訊息量大,如果想熟讀每個地方需要花很多時間,所以瑞澤常常來不及讀完,甚至忽略了常考的重點。
國小時,瑞澤每次考試都習慣從頭開始作答,也很順利完成考試,並且幾乎都能拿滿分。但國中時,他如法炮製,卻常卡在某個較難的題目,因為他不知變通,不懂得先跳過難題,以至於影響其他題目的作答。
國小時,瑞澤每次考試幾乎都拿滿分,所以根本沒有訂正的問題,但上了國中,他也沒有養成確實訂正錯誤的習慣,抱著僥倖心態,有時候只是大略看一下,其實錯誤常是因為觀念沒搞懂,以後考試也會一再出現。
還有一個問題是,瑞澤愈來愈晚睡。長期睡眠不足讓他白天上課精神不濟,記憶力、理解力、判斷力都下降;上課沒能確實搞懂,晚上便要花更多時間研讀,導致惡性循環。
還記得嗎?這就是我們在前文〈01釐清孩子的課業煩惱〉(頁30)提到的「高投入、低成就:拚命三郎型」的學習者典型樣貌,看起來十分用功,但是努力卻沒有反映在考試分數上。
我建議瑞澤調整讀書習慣與學習方式,例如,上課聽不懂就立即發問,不把問題帶回家;注意老師上課強調的重點,複習時不需要讀太細;練習數學習題時,邊算邊說出解題流程,幫助自己確實理解;考卷發下來後,先瀏覽一遍考題,有把握的先寫,不會的擱一邊;把小考答錯的題目抄寫下來,確實訂正與搞懂,考試前再次複習。
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能太晚睡。
「這麼麻煩喔?」他面有難色的說。
「還好吧?」
「可是,這樣真的有用嗎?」
「不試試看,你怎麼知道?」
瑞澤陷入思索中。我知道,如何將知道的事情化為行動、實際去執行,是最難的部分。
我相信,他很想嘗試新的學習策略,但內心卻有股抗拒的力量。
一方面這陣子內心的無力感累積已久,不太相信自己有辦法再次學得好;另一方面,本來已經如此用功了,採用不習慣的學習策略又更耗時費力,這對他而言是額外的負擔,想到就累呀!
然而,改善讀書效率的第一步,就是得去嘗試過去不習慣的學習方法,而且還要堅持一段時間,若只是三分鐘熱度,又走回原來的老路,當然不會有任何改變。
對於一個已經有點心灰意冷、甚至斷言自己太笨所以考不好的孩子而言,從「知道」到「做到」的距離真的非常遙遠。
於是,我告訴瑞澤:「你不用一次調整這麼多,從你認為做得到的開始做起就好。剛剛討論到的學習方法,哪一項是你今天就可以嘗試看看的?」
「今天?」
對!就是今天。如果沒有今天就做到,接下來也不可能去做了。而今天若能做到,他便會更有意願繼續堅持下去。
瑞澤決定先把不會的題目確實訂正。於是,他主動去請教任課老師,確實弄懂觀念不清的部分。後來,我們又陸陸續續討論了幾次,逐步調整他的讀書方法,到了國二下學期,他的成績有了起色,眼神再度露出閃亮自信的光采。
從小成績優異的孩子,其實都有一套慣用的讀書學習策略,所以時常在考試中獲得佳績。也因為如此,他們很少重新檢視這套學習策略是否持續有效,是否依然能應付更高強度的學習內容。
因此,在孩子讀書學習的過程,父母需要時時引導孩子回頭探究,了解自己讀書學習時,展現了哪些學習策略。你可以問孩子以下問題:
孩子時常在父母引導下自我探問,便能在學習過程有意識的監測自己的學習行為與學習狀況,發現學習策略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聯,持續微調與優化自己的讀書學習方法。
同時,父母也最好在孩子就讀國小中低年級階段,就及早幫助孩子建立良好學習習慣,以及認識更多有助於學習的技巧或方法。有時候,孩子並非不知變通,不懂得調整使用更有效的學習策略,而是根本不知道有哪些學習策略可用。
本書第三章詳細介紹各種學習策略,讓你陪孩子一起掌握有效學習的關鍵。
➢【書籍資訊】《陪伴孩子高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