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李飛飛分享,你可以焦慮AI的發展,你也應該焦慮,但焦慮之下,我們能不能該重新想想人類的價值,以及現在應該做什麼?
※本文獲《遠見》授權轉載,出自遠見2023年6月號雜誌,原文標題為「李飛飛:化焦慮為動力,積極參與AI治理」
「AI這麼厲害,如果和機器人結合的話,那……」,一位小學五年級的男孩,笑的憨直,兩手一攤,有點問不下去,「那…我…以後怎麼辦?」
他的囁嚅或許有幾分道理,因為他提問的對象是世界級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科學家李飛飛。
這位睿智聰穎的著名當代學者,聽聞這個既天真又老成的問題,被逗笑出了聲,「我先問問你,如果AI機器人幫你掃地,你會開心嗎?(現場同聲答:開心)又若是AI機器人去欺負弱小的人,你會開心嗎?(現場沉默)」
李飛飛溫柔地說著,眼裡都是笑,「我希望你可以開始想,究竟是誰決定AI機器人的使用場景?你會發現不是AI,也不是機器人,而是『人類』,也就是未來的你們。」
這場別開生面的對談,發生在春天的花蓮,中央山脈吹下來的風,涼意裡滿載新生的能量,史丹佛以人為本人工智慧共同院長(HAI)李飛飛,來到了慈濟中學,面向10~17歲的學齡孩子,解構AI新視界。
李飛飛以「當AI遇見人文」為題,向青年學子解構AI新視界,學生們專注聆聽。
「這一波AI 浪潮,確實是一個Inflection point(轉捩點)」,李飛飛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分析,去年下半年崛起的ChatGPT、Midjourney等生成式AI,把過去10年積累的資料,極致應用,再加上演算法和算力進展,全部加起來,達到讓大眾驚豔的成果,「我覺得它最大的影響,就是『喚醒大眾』。」
過去大眾認為AI是一門好高深的技術,跟自己沒有關係,但現在大家透過使用ChatGPT、Midjourney,意識到AI無所不在,生活裡到處都是AI、企業更是無法忽視AI、工作者也全面關注。
「甚至小朋友都突然覺得,有工具可以幫忙寫作業了,今年對AI領域來說,絕對是特別時刻,AI已經不是非常狹窄科學領域了,而是每個人都該關注的事」,李飛飛表示。
現年47歲的李飛飛,23歲時就在美國學界展露頭角,拿下普林斯頓大學Kusaka紀念物理學獎,其後參與的ImageNET計畫,突破性的圖像辨識技術,成為AI的重要實作。2009年後,她長期任教史丹佛大學,2019年受聘為首任紅杉講席教授,期間主持史丹佛AI實驗室,矽谷科技公司裡遍布她的學生。
「她是AI的良知(conscience)與心啊,」同為AI領域前瞻科學家的李開復,表示專家非常多,但是李飛飛非常獨特,因為她投注更多人文思想,讓社會在討論AI未來世界時,不是只有恐怖的反烏托邦,而是有其他溫暖的可能。
「她傳遞的是信念是,AI可以讓我們所有人變得更好」,李開復在2018年《Wired》雜誌「改變世界的25人」之中,提名了李飛飛。
李飛飛近年透過HAI學院,參與更多公眾討論,她到美國國會山莊向科技相關議員,講述新的AI議題,也參與白宮政策討論計畫。2020年~2022年接連得到三個美國國家院士,分別是工程、醫學、藝術與人文,可看出她在技術領域的領先,以及技術結合人文的獨特貢獻。
面對崛起的AI大勢力,如同過往打敗人類棋王的IBM深藍、Google AlphaGo,生成式AI再度掀起人類將被取代的恐慌,畢生致力於AI技術的李飛飛,總是被追問著人類的未來,如同那位男孩。
「大家都擔心被取代,這種恐慌是肯定會出現的,很正常。其實我不是沒有焦慮,而且我覺得我們也必須焦慮;但是這種焦慮,最後給我帶來的就是一種動力,去參與AI的治理,」李飛飛直率地表示。
李飛飛認為,AI已經不是非常狹窄科學領域了,而是每個人都該關注的事。
她指出,社會面對技術革命的時候,都必須思考「文明的變遷」,這是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的必經之路,也就是生產力的變化。人類需要創造一個討論的思想平台,所有人一起設定人與機器的邊界。
她舉例,當你生病的時候,你想要人類的醫生,還是AI的醫生?多數人比較想要AI醫生,但是如果是重症,就不一定了。又假設你需要一個心理醫生,有人不想跟人類說私密的話,而選擇AI醫生,但是如果系統把這些私密話,變成大數據的一部分,告訴別人呢?
AI發展的邊界在哪裡?它並不是可以用一個通用法則,便宜解釋的事物,就如同太平洋是不是台灣和哥斯大黎加的分界?顯然是,但確切在哪?或者也可以說宜蘭龜山島,是兩國的分界。
李飛飛認為,AI發展需要更多人參與討論,這就是史丹佛大學在六年前成立HAI的原因,HAI找來更多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加入探討,共同促進AI發展進程中,帶入更多社會文化素養,更多「人」的存在哲學,讓AI發展切入正面的方向。
「我個人不太贊同,人們喜歡把AI『擬人化』,尤其是在技術早期已經帶來那麼多恐慌的時候,」她指出,如果大家再帶入更多好萊塢電影的想像,其實傳遞的是一個不準確的資訊,「因為AI就是一個工具」。
這也不是怪大家,因為AI領域很多詞彙,聽起來就很擬人化,比如說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訓練」模型等,只是說大家要小心,因為它真的就只是一個工具。
AI是一個理解資料的演算法機器,「以人為本」的AI概念,不是要機器像人類一樣懂得倫理,而是讓整個運算規則,保持有人的參與,從資料的收集到最後做出產品,人可以在整個系統裡,加入倫理的邊界、法律的邊界。
作為AI國際級科學家,李飛飛總是被追問各種AI問題,人們像是把自己的焦慮,硬要她來負責解釋,但她始終維持一貫的審慎樂觀。她不像大眾那般焦慮,又或者是她的焦慮更深沉。
「我不是沒有焦慮,而且我覺得我們也必須焦慮,」李飛飛直言曾為此睡不著覺,是因為人們在面對技術改變的時候,有太多的思考與規則,還沒有進行足夠的討論,也尚未出現足夠好的應用,來實現以人為本的AI。
「再怎麼複雜的技術,治理都是可能的;因為我知道,如果不治理的話,那是很可怕的,」她表示。
好萊塢電影將常AI擬人化,但AI是一個理解資料的演算法機器,就只是一個工具,人們不須太過恐慌。
李飛飛被追問各種AI問題時,她總是不厭其煩,循循善誘,適度回問更多的問題,從討論之中尋找邊界的位置。
「我覺得AI最難取得的是人類之間的愛,這對我來說是絕對是最最最最難取代的(笑),」李飛飛列出一串人類特有的「心」,包括信仰和愛、憤怒與仇恨等,這些抽象又真實的情緒與情感,其意義、產生的方式,都是AI還沒有觸及的邊界。
比如說ChatGPT說,我愛你、我恨你,它丟出這句話的路徑,是由一堆軟體組成,就像鸚鵡學舌似的,它的路徑和人類表達出這些文字的路徑與意義,完全不一樣。
人類表達的路徑是有生命的,有情感在裡面,因此產生了愛的情緒、恨的情緒,這些情緒對個人的生命,以及相連的其他生命,都是息息相關,這不是AI所能觸及的維度,「所以我們得深刻意識到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回過頭來說,不要擬人化AI,因為擬人化,就會不自覺把這些都是包括在內了,」李飛飛從深層的人類價值,談回最淺層的錯誤投射。
「飛飛是位科學家,也是一位教育家」,花蓮慈濟附中校長李玲惠聽完李飛飛解構AI,以及與學童的對談之後,有感而發地說。
她表示,ChatGPT出現之後,教育界也出現一些焦慮,但李飛飛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述這門抽象的新技術,讓老師與這群年輕的AI原生族群,因為更理解AI,而降低焦慮。
「她提醒了我,『善用AI』是基於使用者的良知良能,這也是我們教育的意義,也就是讓人發揮本質,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這種悲天憫人的精神,是AI無法取代的,」李玲惠懇切地說。
以人為本的AI,李飛飛滲入人文情懷的科學思想,看似浪漫,卻可能是避免人類社會崩壞的解方。
她對現今AI發展焦慮的,不是自己被取代,人類被取代,而是焦慮該如何更深刻的積極介入,與創造新的協作方法論。
她先是人文學家、才是科學家;先是人文主義者、才是教育家。她畢生熱愛人工智慧,但她更讓她窮盡熱愛的是,人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