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上了大二,情況有了轉變。儘管我對物理的熱愛絲毫未減,我卻開始質疑這個學科對我的意義。我迷惑、動搖。我想知道,物理本身真的給了我那麼大的啟發嗎?這段期間,我不斷閱讀,對一些科學家愈來愈感興趣,他們的想法深深吸引了我的想像力。我如饑似渴地閱讀愛因斯坦、費曼和波耳的傳記,像上課一樣認真地研究他們的歷史...
圖片來源:iStock
上了大二,情況有了轉變。儘管我對物理的熱愛絲毫未減,我卻開始質疑這個學科對我的意義。我迷惑、動搖。我想知道,物理本身真的給了我那麼大的啟發嗎?或者我只是受到驅動物理研究的精神所感召?這種精神激勵歷史上最聰明的人對世界提出大膽的問題,我很想追求他們的腳步,揭露一些未知的真相──但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樣的真相。
這段期間,我不斷閱讀,對一些科學家愈來愈感興趣,他們的想法深深吸引了我的想像力。我如饑似渴地閱讀愛因斯坦、費曼和波耳的傳記,像上課一樣認真地研究他們的歷史。當我讀到他們對次原子粒子和自然常數產生濃厚興趣的時候,我開始注意到一種奇特的模式──而且有著令人匪夷所思的一致性。
物理學界最偉大的人物似乎一個接一個,在生涯晚期對生命本身的奧祕產生意想不到的興趣,甚至轉向正式的生物學研究。薛丁格就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例子。儘管他畢生致力於量子力學的尖端研究,他在晚年出版了《生命是什麼?》一書,在這本薄薄的生命物理學講義探討遺傳學、生物體的行為及相關研究的倫理問題。這本書對我影響深遠,吸引我透過更自然、更有機的視角來探索這個世界。多年來,我一直在物理學這條路上,想要探索宇宙最遙遠的地方,突然間這條路轉了一百八十度,第一次帶我審視內在──看著活生生的軀體、跳動的心臟和騷動不安的心靈。
我什麼書都看,閱讀書單愈來愈五花八門。我潛心研讀侯世達(Douglas Hofstadter)的《哥德爾、艾雪、巴哈:一條永恆的金帶》(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也看了彭羅斯(Roger Penrose)的《皇帝新腦》(The Emperor’s New Mind),此書的廣度和深度令我懾服。這兩本巨著挑戰我的不只是思想的深度,還有兩者之間豐富的關聯。這兩本書探討我們幾千年來想要了解心靈的渴望(也就是了解智能本身)且深入探索抽象概念,讓我眼界大開,同時明確地保有人文主義思維,體現了科學的優點──嚴謹、以假設為導向,又不失浪漫或敬畏。其實,對我這樣的讀者來說,作者的嚴謹使人覺得更加驚奇。
更重要的是,這兩本書打開了我的視野,我第一次發現,思維可以用離散的數學術語來探討。兩位作者提出一個引人入勝的觀點,全方位描述了智能:就本質而言,智能不是魔法,而是一個過程,用可以理解、預測的方式,隨時間變化來運作可測量數量的規則和原則。換言之,這些帶我了解運算的哲學意涵。
---
上了大學之後,我才知道,跟我同年齡的人很多都是跟電腦一起長大的。臥室駭客的原型形塑了他們的本體。他們廢寢忘食,身在永恆的藍光之中,學習、探索、實驗。他們在孩提時代就會使用BASIC等語言寫電玩程式,青少年時期開始上程式設計課程,在網路上尋找志同道合之士,加入他們的社群。這是一種愛好、願望,也是發揮創造力的無限機會。日後就讀普林斯頓這樣的大學時,很多已是電腦高手。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很少接觸電腦。我認為電腦不過是一種工具。我父親曾在一間電腦倉庫當臨時工,就利用這個機會幫我組裝了一臺桌上型電腦,做為我上大學的禮物。我只是用這部電腦來寫報告或是上網找資料,認為這部機器只是比我高中用的繪圖型計算器再高級一點。
然而,隨著我學的東西愈來愈多,我對電腦價值的概念也在不斷擴展。我發現,矽材質組成的處理器、電晶體等,不但能幫我們解構思維的本質,還能幫我們建立思維模型。照理說,隨著這些模型變得更加精細、逼真,愈來愈多的人類智能就可被描繪、解構,甚至用機器來模擬,進而體現這些能力。我原本認為電腦只是單純的硬體,現在才知道,電腦其實是我們破譯人類思維的盟友。這個想法讓人工智能的先驅者著迷(雖然我還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很快就會知道,並加以尊崇),如今也深深吸引著我。下一個學期,我選修了我的第一門電腦科學課程。
---
因為我有物理學的基礎,這門課上起來得心應手。我又學了一種新語言──簡單稱為C的程式語言。這種語言不像英語,它既清晰又準確,以一種我從未感受過的方式給我力量,讓我得以用複雜、抽象的方式進行運算,處理規模龐大的運算任務。這是我以前無法想像的。我想起我們從中國飛往美國時,母親為了鼓勵我,對我說:「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就像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在我和英語搏鬥的前幾年,真是吃足了苦頭,因此不敢苟同,然而我對電腦科學鑽研日深之後,她的話竟更加引起我的共鳴。
這時,我眼前出現了一個機會,而我當下就知道它可能是會改變我的一生。
「薩貝拉老師,您一定不相信今天發生了什麼。有一個同學告訴我,今年夏天加大柏克萊分校將進行一項實驗。我還不知道所有的細節,但這和神經科學、生物學及視覺如何運作有關,也就是大腦裡的探索。」
「哇,這不就是你最感興趣的?」
近幾個禮拜,我一直在談這些。我不用解釋,薩貝拉老師就知道這個消息多讓我興奮。
「沒錯!最棒的是,他說,他們需要一個助理,最好是沒什麼經驗的大學部學生。」
「等等,你是說──」
「我想,我今年夏天要去柏克萊了!」
更多李飛飛採訪報導
.李飛飛:AI最難取得的是人類之間的愛,對我來說是最難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