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李飛飛認為,AI已經成為眾人的責任,可在我們投身相關研究或討論相關問題之前,有必要顧及人類尊嚴,如此才有辦法引領科技的創新與發展,往正確的道路繼續前行。每個人都需理解AI背後的運作機制,消除對於AI的不必要恐懼,藉此做好準備。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吳育燐,天下文化資深編輯
近年,隨著Midjourney、ChatGPT這類「生成式AI」陸續出現,AI(人工智慧)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我們一方面訝異AI的發展竟如此快速,一方面也做出不少討論,諸如著作權爭議、少數工作可能會被機器取代、機器是否有智慧等等。
美國身為科技龍頭,很早就感受到矽谷為人類帶來的衝擊,社會甚至一度興起科技抵制潮。美國國會曾在2018年舉辦聽證會,以「人工智慧:能力愈大,責任愈大」為題,邀請媒體、官員、專家,一同向公眾說明AI的影響與未來。
李飛飛是當時聽證會的三位證人之一。她獲邀出席,一來因為她以電腦視覺研究帶動演算法的爆發式進步,是當今AI發展的重要先驅;二來則因為她是少數在AI黎明之際,就將視野轉向人類福祉、倡導AI倫理學的學者。她的人生旅途正好與AI的發展交織,所以我們能透過她的視角,窺見AI由低谷反轉的歷史和未來應走的方向。
在《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中,李飛飛講述她在中國和美國的成長過程、求學經歷和研究生涯。父親自幼不斷激發她的好奇心,母親則幫好奇心指出了方向,兩人為了她的教育舉家移民美國。儘管經濟拮据、語言不通,李飛飛還是堅定完成學業,朝科學之路邁進,爾後更從物理轉向當時處於「寒冬」的AI領域。她的奮鬥促使深度學習演算法得以結合大數據,讓電腦「能看懂」,而且正確率節節上升,甚至超過人類。
李飛飛更把AI結合人文關懷,試圖在醫療場域以AI幫助人類,減少照護死角。在醫療AI的研究過程中,李飛飛需要與醫師、護理師、醫學研究規範打交道,使她愈發覺得AI的發展必須考慮倫理,即使AI年輕到沒有太多制度能去約束,也仍然要考量人性。
以人為本的AI成了李飛飛的使命。她認為,AI已經成為眾人的責任,可在我們投身相關研究或討論相關問題之前,有必要顧及人類尊嚴,如此才有辦法引領科技的創新與發展,往正確的道路繼續前行。
在本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類如何以好奇心推動科技進步,並理解AI背後的運作機制,消除對於AI的不必要恐懼,藉此做好準備。
➢【書籍資訊】《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更多李飛飛採訪報導
.李飛飛:AI最難取得的是人類之間的愛,對我來說是最難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