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民主」這個機制,只能靠制度來規範,不能靠從政者來自我約束。台灣人民已經付出慘重的代價,身為選民的我們不能忘記自己嚴格的監督責任,因為從政者不會變成天使。
圖片來源:Pexels
親炙一代大師
一代大師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爾頓.傅利曼教授(MilnFridman ,1912~2006)於2006年11月16日去世了,享年94歲。市場經濟的世界舞台上,少了這樣一位才華橫溢、辯才無礙的主角,會變得太寂静了。
在自己30餘年教書的生涯中,常常指定傅利曼教授的專著、論文及時論爲教本及參考讀物。在他浩瀚的著述中,對我們台灣社會此刻最有切身感受,也最會有得益的一個見解,很湊巧出現在與他的請益中。這個觀點就是:「從政者不會變成天使。」
剛好是20年前(1986)的11月,在他舊金山寓所,我做了一次2個多小時訪談。從他寬敞的客廳外眺,舊金山美麗的景色盡收眼底。「我與羅絲(傅利曼的夫人)常常在斜坡上走上走下。」傅利曼教授指著窗外的南方說:「那是中國城,我們有時去那邊幾家很好的中國餐廳。」
那時他74歲,不久前他安裝了心臟調節器,但絲毫沒有影響他講話的快速與思路的敏捷。一如往常,對任何違反自由經濟與市場法則的政策與論點,仍然毫不放鬆地指。他的夫人坐在一邊傾聽。
大師諍言
訪談從1986年諾貝爾獎得主貝凱能(James M. Buchanan Jr.)教授的貢獻談起。
問:你得獎時(1976年),有人說「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可以概括你的重要概念。托賓(James Tobin,耶魯大學教授,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得獎時,他自己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是他研究的主题。你能不能用一、兩句大家都懂的話,來解釋貝凱能教授的公共選擇理論?
答:(沉思了一下,傅利曼教授答問題時,絕少見過他沉思)人民擔任公職或民意代表後,並不會變成天使。
問:從政者就如一般人一樣,有他的弱點?
答:從政者就如一般人一樣,在追求個人的利益,他們不會變成天使。
問:這樣說來,貝凱能的理論是很平易近人,人人能懂的?
答:事實上,幾乎所有重要的發現或者獨到的見解,都可以用平易近人的方式來表達。
貝凱能教授的貢獻是在他的學說提出之前,經濟文獻中充滿了雙重標準:假定私人企業的行為完全是爲了「利」,又假定政府部門的行為則只為了「公」。因爲前者求「利」,因此要加予各種限制:後者是爲了「公」,因此要不斷擴大。
貝凱能則以實證研究來探討從政者的實際行為。例如聯邦準備銀行主席說他的政策是要對抗物價膨脹,但我們不能信以為,我們要從他的實際作為中來判斷。
這次訪談於《遠見》雜誌19878年的元月刊出,即以「從政者不會變成天使」做訪談標題。
1987年還是威權時代,經國先生在次年1月去世。那是台灣民主浪潮、街頭運動、黨外活動、廢除戒嚴等風起雲湧的年代。
我以這個標題提醒當時大權在握執政的國民黨,沒想到20年後同樣的話,更適用於已經執政6年的民進黨!
放眼台灣今天的政壇人物,能不佩服貝凱能的遠見與傅利曼的憂慮?
「民主」這個機制,只能靠制度來規範,不能靠從政者來自我約束。台灣人民已經付出慘重的代價,身為選民的我們不能忘記自己嚴格的監督責任,因為從政者不會變成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