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塞默魯、強森重磅力作《權力與進步》,探討科技變革的價值與方向,並針對台灣在美中關係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未來的發展動向,提出真摯建言。
給台灣讀者的話:
我們在本書中強調的核心觀點是:任何科技創新都出於「選擇」,沒有什麼是必然會被發明出來的,一切都是人類決策的產物。
一旦理解這項前提,問題就會變成:「我們想要發明什麼?又是出於什麼原因?」當然,在決定答案的過程中,負責發明(或是有權分配研發資源)的人將扮演起關鍵角色。這時,我們如何讓社會大眾擁有更多參與決策的機會?這點在面對就業議題時更顯重要。
AI技術正走上一個新的交叉路口。我們應該追求更多的自動化,用機器及演算法來取代人類;還是用電腦來支持與提升人類能力,讓護理師、教師、水電工,以及所有工作者都共蒙其利?我們強烈建議選擇朝支持人類的方向發展,否則從就業、社會到民主制度等更廣泛的層面,都將遭受嚴重破壞。
台灣處在美、中兩個AI研發大國之間,如果能和各方合作愉快,自然是人人所樂見。或許台灣真的能找出一條這樣的路,扮演居中協調、緩和衝突的角色,這肯定是件好事。然而在現今情勢下,這可能並不容易。如果未來有可能發展出兩個各自獨立、彼此毫無交集的科技陣營,這時或許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做出選擇。這或許是個艱難的時刻,但民主國家已經不只一次選擇站在一起,一同找出通往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