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塞默魯、強森重磅力作《權力與進步》,探討科技變革的價值與方向,並針對台灣在美中關係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未來的發展動向,提出真摯建言。
給台灣讀者的話:
我們在本書中強調的核心觀點是:任何科技創新都出於「選擇」,沒有什麼是必然會被發明出來的,一切都是人類決策的產物。
一旦理解這項前提,問題就會變成:「我們想要發明什麼?又是出於什麼原因?」當然,在決定答案的過程中,負責發明(或是有權分配研發資源)的人將扮演起關鍵角色。這時,我們如何讓社會大眾擁有更多參與決策的機會?這點在面對就業議題時更顯重要。
AI技術正走上一個新的交叉路口。我們應該追求更多的自動化,用機器及演算法來取代人類;還是用電腦來支持與提升人類能力,讓護理師、教師、水電工,以及所有工作者都共蒙其利?我們強烈建議選擇朝支持人類的方向發展,否則從就業、社會到民主制度等更廣泛的層面,都將遭受嚴重破壞。
台灣處在美、中兩個AI研發大國之間,如果能和各方合作愉快,自然是人人所樂見。或許台灣真的能找出一條這樣的路,扮演居中協調、緩和衝突的角色,這肯定是件好事。然而在現今情勢下,這可能並不容易。如果未來有可能發展出兩個各自獨立、彼此毫無交集的科技陣營,這時或許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做出選擇。這或許是個艱難的時刻,但民主國家已經不只一次選擇站在一起,一同找出通往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