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塞默魯、強森重磅力作《權力與進步》,探討科技變革的價值與方向,並針對台灣在美中關係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未來的發展動向,提出真摯建言。
給台灣讀者的話:
我們在本書中強調的核心觀點是:任何科技創新都出於「選擇」,沒有什麼是必然會被發明出來的,一切都是人類決策的產物。
一旦理解這項前提,問題就會變成:「我們想要發明什麼?又是出於什麼原因?」當然,在決定答案的過程中,負責發明(或是有權分配研發資源)的人將扮演起關鍵角色。這時,我們如何讓社會大眾擁有更多參與決策的機會?這點在面對就業議題時更顯重要。
AI技術正走上一個新的交叉路口。我們應該追求更多的自動化,用機器及演算法來取代人類;還是用電腦來支持與提升人類能力,讓護理師、教師、水電工,以及所有工作者都共蒙其利?我們強烈建議選擇朝支持人類的方向發展,否則從就業、社會到民主制度等更廣泛的層面,都將遭受嚴重破壞。
台灣處在美、中兩個AI研發大國之間,如果能和各方合作愉快,自然是人人所樂見。或許台灣真的能找出一條這樣的路,扮演居中協調、緩和衝突的角色,這肯定是件好事。然而在現今情勢下,這可能並不容易。如果未來有可能發展出兩個各自獨立、彼此毫無交集的科技陣營,這時或許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做出選擇。這或許是個艱難的時刻,但民主國家已經不只一次選擇站在一起,一同找出通往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