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七海園區」是一處由蔣經國寓所修復而成的歷史場域,歷經十六年工程,完整保留其生活細節,亦是台灣首座總統圖書館所在地。時間在此既殘酷也仁慈,既見證改變,也讓記憶得以定格。園區不僅重現歷史人物的日常,更喚起大時代的集體記憶,讓這段與台灣息息相關的歷史,不被遺忘。
時間,是個神奇魔術師,指針所到之處,改變必然發生,不論速度是快是慢,沒有什麼能在時間的極有耐心、實則殘酷的穿透下,維持不變;但時間也是仁慈的,它容許定格— 不論是記憶的定格,或者,遺忘的定格。
殘酷與仁慈,是時間的雙面性,就像時代必有其兩面性;人甚至還有多面性。城市的改變,就是時間留下的痕跡,弔詭的是,因為改變卻可能什麼都留不下來;「指定古蹟」讓「部分定格」得以發生,在部分定格的有限空間裡,讓遺忘減緩速度,其至創造新的記憶,讓時間殘酷沖刷下的巨變,還有「代代相傳」的記憶。
「七海園區」就是這麼一個神奇的地方。
2022 年 1 月 22 日,「經國七海文化園區」(下文簡稱為「七海園區」)開幕,距離蔣經國辭世已經 34 年,距離蔣方良離世也已經 18 年。
34 年的時光,讓台北城有了迥然不同的面貌:信義區的 101 大樓聳立成新地標;中山區有了一座晶燦的美麗華摩天輪;中正區的忠孝橋引道拆了;大同區的大稻埕成為「漫遊文化」的新景點;蔣經國曾經最熟悉的「中央黨部」,如今原址已經成為 12 層樓的張榮發基金會;就連國防部都從博愛特區遷到了大直,與空總、海總、忠烈祠,構成偌大的「國軍文化園區」,「七海園區」安安靜靜地坐落在側,成為別具一格的存在。
耗時十六年的巨大工程
它不再是當年的「七海」,後山仍在,原名「四海」的潭水仍存,但經過整治,花木扶疏,綠意盎然,更美也更靜謐,走進這裡,很自然地放慢步調、降低音量,心也隨之從容。
原來的停車場和特勤休息區,轉眼起造了由數個建築體與園林空間相互連接依托圍合的綠建築,如此低調卻又如此耀眼,這裡是蔣經國總統圖書館;說「轉眼起造」並不精準,因為從與台北市政府(下文簡稱為「北市府」)簽約到落成開幕耗時 8 年,若要從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下文簡稱為「蔣經國基金會」)推動七海園區計畫起算,則已經 10 年;時間,曾經殘酷地讓這裡荒漠寂寂,卻也仁慈地終於給了中華民國第一座總統圖書館。
從圖書館走幾步路,就能到修繕如舊的「七海寓所」,自 1969 年從長安東路華南銀行宿舍遷居至此,在這幢原為美軍第七艦隊軍官準備的招待所,蔣經國度過他人生最後 19 年。時間,是從什麼時候在這幢鋼筋混凝土的建物中定格的呢?可以確信,在蔣經國晚年臥病伊始,這裡就沒有太多變化,所有細微的改變,都是為了因應蔣經國的需要,包括那一間方便從側門直接進入的臥室;蔣方良獨居的 16 年裡,她幾乎也未曾更動太多,保留舊觀是為了保存他們曾有的共同歲月,蔣經國是蔣方良在台灣的唯一;自她走後,這裡的陳設物件像是看顧主人般,安靜地待在原地,默默地守護著,但時間還是讓這裡斑剝褪色了;直到 2006 年由北市府指定為「市定古蹟」,才極為緩慢地逐步推動修繕與整理的計畫,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耗時 —16 年— 遠超過起造一幢新的圖書館。
時間定格的震撼
34 年、19 年、18 年、16 年、10 年、8 年……,這些數字,銘刻著時間絕不停留的改變,卻也寫下改變可以讓「定格」成真的魔術— 這是一張全新的老照片,用新的面貌記憶舊時光;對這裡曾有記憶的人再次走進寓所,就彷彿一腳踏入時光機。
「啊!對,這裡就是這樣,就和蔣經國的生前一般。」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曾帶著與蔣經國關係密切的父親、前行政院長郝柏村重訪舊地,就發出如此感慨,歷史學者張力形容得更傳神,「就像他(蔣經國)還在這裡生活。」
對這裡沒有淵源與記憶的人,走進寓所的「震撼」則有著錯綜複雜的驚嘆,原來蔣經國的日常,就和我們大多數人的日常一般,這個「神祕人物」一點也不神祕,他的「大日子」讓「時代」轟隆作響地蒸騰前進,從十大建設到民主改革,台灣的建設發展— 不論是經濟奇蹟或寧靜革命— 這裡就是發想的原點;他的「小日子」是掛在牆上跟了他一生的母親畫像,是一只鐫刻著父親蔣中正題送給蔣方良賢媳「賢良慈孝」的石刻雅石,是廚房裡十幾年從未更換的老冰箱,是書桌上的紙筆,是來自愛妻故鄉的俄羅斯娃娃,是給妻子解悶用的 VHS 錄影帶……。前台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在鏽跡斑斑的老冰箱上看到蔣經國的儉樸,歷史學者張力則從厚達 3、40 公分的老式圓木砧板想像蔣經國飲食的簡單。
或許就是這份衣食住行皆不講究的簡單,讓蔣經國可以熬過跌宕起伏、毀譽相伴,甚至艱險萬分的人生旅程,讓他得以衝決時代無情的沖刷,成為從威權到民主迄今六位總統中,民意聲望最高的一人,也因為這個特質,讓七海園區、蔣經國總統圖書館得以展現在世人面前。
歷史學者黃克武下的注腳:「歷史,不能就這麼被抹去,有些人,有些事,不該就這麼被遺忘。我們所做的,不是留下兩蔣,而是留下台灣曾經走過的路。」這段路,有悲傷有歡笑,有艱難還有遠超過想像的「奇蹟」;這段路,屬於在台灣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