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媒體與網路當然可以活用,但不要太過於相信,也不要照單全收。
請牢牢記住,「不要完全仰賴媒體與網路」。媒體與網路當然可以活用,但我的意思是,不要太過於相信,也不要照單全收。
媒體的問題點何在?報紙的報導就是典型──很多報導都是來自於同一個消息來源。例如,記者往往會把在記者俱樂部公開的消息直接登出來。要是消息本身有誤,或是有人刻意安排(像是政府刻意操弄等等),那就是利用價值很低的資料了。
順便複習一下,這種時候,該怎麼做才好?
沒錯,要「找尋反證」,而非「確認真偽」。
請刻意蒐集與媒體報導相反的意見(像是去找與報導持相反看法的書籍等等),假如報導的可信度還是比較高,那就相信它吧。
還有,若為雜誌報導或電視訪談,常常是記者或導播先設定好要報導的方向,再配合內容編輯的。
我就認識好幾個人,明明接受了長達兩小時的訪問,報導中卻只用了短短的三分鐘,而且還是斷章取義地用在與自己的想法不同的脈絡當中,讓他們甚感憤怒。
因此,請各位謹記,不要只因為報導中採用了當事人的意見,就以為那真的是他的看法。可以的話,直接找當事人詢問是最有效的。
接著來看網路的問題點。代表性的例子是複製貼上。
很多資訊都是到處剪剪貼貼而來,謠言的成分很高。就算標示了出處,實際查詢的結果,往往會發現和原始資料不盡相同。
根據我的經驗,實際去看原始資料,經常可以找到更棒的內容。有些研究明明相當出色,引用時卻被隨意省略,或是關鍵的部分不見了……。雖然麻煩了點,但只要養成對照原始資料的習慣,講出來的意見就會比別人高明。
還有,很多人喜歡引用維基百科的內容,但它是任何人都能編輯的資訊平台,內容不見得正確。我曾經聽編輯講過,就連一些校訂專家,所附的資料都還是從維基百科複製來的。
只要稍微查查就知道,很多人物的條目中,連出生年月日都是錯的,所記述的內容根本不能相信。
還有,最近也經常看到,有些人誤以為「網路上找不到=沒有這樣的資訊」。不少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但那是錯的,還是可以去查詢書籍或雜誌等不同型態的媒體,或是乾脆去訪問當事人,都比只查網路更好。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pixaba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