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查理.蒙格!用50個金句看懂窮查理99年的人生智慧|《蒙格之道》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愛瑞克分享,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世界上的人生百態,有如電影般一幕幕上演。年輕時的我,曾自以為是主角,世界是舞台,而上帝是導演兼編劇。進入人生下半場,才漸漸發覺,每個人就是導演兼編劇,因為到最後,終究不會有別人來為我們的人生負責,謝幕之後萬籟俱寂,只有自己面對自己...
台灣的大眾文化太強勢,年輕一代的典範經常是「藝人」, 事實上,真正的典範應是有願景且力行、用一生成就理想、為人自信而謙和, 漢寶德教授,正是這般的典範,值得任何時代的後輩看齊學習。
漢先生走了,走得太早!大家尊敬的漢老師、漢教授、漢館長、漢校長、漢資政的精神依然長存人間。他親手執筆的回憶錄取名《築人間》(二○一二增訂版)。「構築美學人間」是他一生志業;提倡「藝術教育救國」與「全民美學」是他的方法。
在今天爭權奪利、愛出風頭、是非不清、意志消沈的大環境中,大家—尤其年輕一代—似忘記真善美的追求,也漠視高標竿的人生目標,更少要求自己應努力奮鬥;腦中充滿抱怨。溫習他一生的經歷及貢獻,學習這位君子的典範,應會對社會產生新一波激勵。
漢先生成就,自一九六七年從哈佛和普林斯敦讀書回來後,就不斷地累積和擴散。他在那裡學到了視野的開放與想像力的解放。這位卅三歲學成回國的才子,充滿抱負;那時在東海讀建築的青年學生姚仁祿有一段生動追述:「新生入學典禮上,一抹英挺的身影…同學細聲說:『我們系主任…哈佛的…』…跨步走過,散發著沒有做作的自信,讓我們折服。大概卅五歲吧!那樣的自信,真不容易。」他心裡想,有一天能不能也像他?他的學生及無數親近過他的人都學到了「設計思考」、「文化人格」,及「做什麼像什麼」的「執著」。
在《築人間》自傳中,他寫著:
我做事的態度是很癡的,癡就是執著,長於自我反省;我的長處就是把事情做到底,不完成絕不罷休;設定一個高目標,努力以赴;遇到問題,耐心地解決,可是不輕易降低標準。我只靠這個磨字,磨出一點成績來。
與漢先生相識在一九七○年代,那時他在東海,我常利用暑假回來追隨主持經濟發展的李國鼎先生;後來交往增多是我參與創辦《天下》、《遠見》及「天下文化」出版。常請他演講、寫專欄,又邀他寫書,一本又一本。最近一次是在二○一二年秋天來「人文空間」傳授「東西建築十講」,那是一系列精彩與生動的文明與建築的巡禮,這書前年四月出版。
一九八○年代,每次聽完他的演講,看完他帶來的幻燈片,使大家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激動。我提醒現場聽眾:「剛才漢教授的演講,除了自謙的話,都是真話。」他的筆名「也行」又是一種自謙;以他的才華與成就,應當是「更行」。看完他的文章,你會說他「真行」。
漢先生晚年最關心「美感教育」提升,也就是「全民品味」提升。他指出十九世紀德法工業產品能領先英美,即在「美感水平」的差距。他認為唯有透過「美感水平」提升,台灣才能脫離「代工經濟」困境。
當不斷聽到「台灣最美的是人,最醜的是建築」時,這個矛盾,即在於「美感教育」、「全民品味」沒有進入生活,沒有融入社會,沒有變成政策。
漢先生弟子姚仁祿認為:美感提升,不只產品變好,政治與媒體的格調,應該也會變好。此刻要以「美感救國」來實踐他老師宿願。他十一年前寫的「藝術教育救國論」,是一篇歷久彌新在體制內的「革命性」建言。他盡畢生精力,在堆砌文明長城,「全民美育」是重要基石。
漢先生周遊歷國,看盡世界文明歷史的古跡與寶藏,深切知道台灣需要做的改善。他透過言教與身教,要構建台灣成一個文明社會。因此他著書、立說之外,願意擔任建築系主任、工學院長、博物館館長、藝術學院校長、總統府資政,就是要能在行政職位上,實踐他的理想。
漢先生一生設計的建築與豐富的著述,就是讓大家來分享他的執著與成果;他優雅而自在地出入於科學、建築與人文之間;大學、博物館與廟堂之間;台灣、大陸與世界之間;耕耘、豐收與分享之間。
面對專業,漢先生是有大成就的建築師與教育家;面對社會,他是一位大時代中罕有典範。可惜的是:在公共領域,自古典範皆寂寞。
值得他安慰的是,教出來的學生及受益的後輩,都以具體成績在推廣你的典範。
(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本周專欄由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與聯合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