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現在中國大陸已是崛起的世界強權,要有心胸,把歷史真相還原;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不要把歷史的仇恨,擴及到現在的日本人民。
華北行─瞻仰蘆溝橋
抗戰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一定要知道,中國的抗戰是從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變」開始。在此之前,面對日本的侵略,我們只有忍讓,但從這一時刻起,我們不再忍讓,開始反擊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兩個主要戰場,一個在東亞,另一個在歐洲。因此,「七七」這個時間點就是二次大戰的開始。歐戰爆發於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的德國入侵波蘭,比我們抗戰晚了兩年,所以中國是二次大戰最早開始,也是打到最後的一個國家。我們的犧牲,比起世界上其他國家與民族都要多,勝利的成果實在是得來不易。
中國自民初以來,就是一個貧窮、落後、割據、內鬥與分裂的國家,好不容易在「西安事變」之後,蔣委員長聲望達到了高峰,終於有一個好好發展團結對外的情勢。但日本人懼怕中國茁壯強大,阻礙「大陸政策」的推行,便於西安事變半年後發動了「蘆溝橋事件」,有計畫地侵略中國。
或許有人要問,抗戰為何不是從「九一八」開始算?我們應該知道,當時日本已是一個能製造飛機、大砲、戰車與航空母艦的軍事強國,中國除了能生產一些步槍、迫擊砲與手榴彈外,飛機、火砲、車輛都是靠外購或外援,與日軍戰力呈現「幾何差距」的對比。
以一九三三年參加「長城之戰」的第二十九軍為例,很多人分不到槍,分到槍的人子彈又不夠,因此只好每人配發大刀一把。以這樣的條件與武器裝備精良的日軍作戰,當然完全不是對手。但中國軍人奮勇,雖白刃格鬥,也發揮了相當的戰力,這就是蘆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展示的「大刀隊」事蹟。
在這樣軍備不足、毫無戰爭準備的狀況下,加上內部仍在分裂,一些地方軍閥也不聽中央指揮,中共在江西武裝鬥爭,連後來當抗戰後方基地的四川,中央都控制不了。如果當時我們就貿然對日抗戰,恐怕是毫無勝算。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的「慎戰」道理。
但在日本帝國主義者的咄咄進逼下,國民政府早就感到對日戰爭已無可避免,乃著手抗戰的準備工作。但國軍的軍備整建,一直到一九三四年年底才真正開始,初步計畫仿照德軍編制,在一九三六至一九三八年度,完成六十個師的調整,做為國防軍的基幹;當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時,國軍才只完成了三十個師的整建。也好在國軍有了這些基礎戰力,才得以迎戰自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以來,即積極擴張軍備的日本帝國主義軍隊。
在討論與研究這段歷史時,有兩個前提:第一,必須站在中華民族的大立場;第二,不應也不必再有反蔣、仇蔣,或是反共、仇毛〈毛澤東〉的情緒。一定要先有這樣的前提,我們才能中立客觀,探討這段歷史的真相。由於中國抗日戰爭也是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環,我們應該可以從很多方面著手,好好研究這段史實。
再一方面,「七七事變」後,國府通令全國抗日,其團結禦侮宣言〈即「共赴國難宣言」〉,內容即是中共中央要以國民政府為抗日總指揮,服從國府軍委會的領導,因而才有八月二十二日,中共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日後改為第十八集團軍〉及新四軍之事。這是國共第二次合作。此外,抗戰八年,總計有二十二次大型會戰,以及其他多到數不清,大大小小規模的作戰及戰鬥,都是由國府軍委會所領導,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抗戰歷史的真相。這些歷史真相,在我們年輕的世代心中,應該要有正確認識。
歷史是過去的事實,我們中華民族的抗戰歷史,不能因為國民黨在大陸失敗而一筆勾消,或視而不見。在八年抗戰的過程中,蔣委員長在作戰指導上,或有犯錯〈如第一次遠征緬甸〉,可受公評,但他全程領導全國抗戰的事實是歷史。
「七七事變」對我個人的影響也很大,抗戰開始前兩年〈一九三五年〉,當時我高中尚未畢業,為了抵抗日本侵略,毅然決然,報考黃埔軍校,開啟了我的軍人生涯。如今,「七七事變」七十七週年已過去,我已經九十五歲,不知道能再看幾個「七七」?基於對抗戰歷史真相的期望,才又回到蘆溝橋。我希望此行能為抗戰歷史真相的種子,做一點播種的工作。現在中國大陸已是崛起的世界強權,要有心胸,把歷史真相還原;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不要把歷史的仇恨,擴及到現在的日本人民。
來到蘆溝橋,就不能不到「盧溝曉月」乾隆題碑前。曉月的曉,是拂曉的五更時分,也就是現在的凌晨四、五點鐘的樣子,那個時候在這裡看蘆溝橋的景色,是非常美的。乾隆帝被此美景吸引,於是寫下這四個字。
「七七」的第一槍,也是在拂曉時分。帝王認證過的美景日復一日,百年依舊,只是當時那一份受迫受侮的心,我們是否還記得?
摘自《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
Photo:kaurjmeb,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