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消費者對於每天吃進肚子裡的食物並不了解,對食物生產也有很多錯誤印象。
回想開始經營市集餐廳,我們一開始是很忐忑的。我們家人都愛吃,有好幾張挑剔的嘴,但除了媽媽婚前短暫在餐飲業工作過,其他人都沒有相關經驗,不知道消費者對優質食材的看法與態度。像個店小二似的在餐廳跑堂,其實是想了解消費者到底在想什麼。經過一年多的出口民調,發現消費者對於每天吃進肚子裡的食物並不了解,對食物生產也有很多錯誤印象,男性消費者和女性消費者的提問也不一樣。
絕大多數人不知道,毛豆其實是黃豆小時候的稱號。
超過九成以上的人,不知道洗選蛋和非洗選蛋的差別。
老鼠肉是指哪個部位的豬肉,長期下廚煮飯的媽媽比較容易答得出來。
五花肉的油花分布,喜歡吃燒肉的年輕人有一套標準。
認為白肉雞長得快是注射生長激素,所以愛吃炸雞會讓小女生提早成熟,很多人都說是。(其實不是這樣喔!)
男性消費者問我,什麼樣的蛋才好吃?
女性消費者問我,要去哪裡買好蛋,或是吃蛋可以減肥嗎?
如果來個全民食物教育大會考,平均分數會不會比全民英檢差呢?
我們換個角度做實驗,到街上找個年輕人,詢問i-phone 的功能,他可以如數家珍;問他Gucci和LV 的品牌風格,都可以說上一兩點。
選不同的手機或包包,功能性再差,也不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致命性的影響。可是,對每天吃進肚子裡的食物,我們卻缺乏概念,或是只在乎這東西料理的口味、排盤的美觀、價格多少,其他影響身體健康的關鍵因素卻無法掌握,比如品質、營養、安全。這樣的知識落差,說來真是諷刺。畢竟,我們幾乎每天會吃到雞蛋,兩三天就會吃一次滷肉飯,可是卻對身外之物的手機和包包更熟悉。
教育消費者是刻不容緩的任務,當臺灣部分小學已經開始重視食農教育,該如何影響其他年齡層的消費者呢?尤其是有消費能力的大人。每次爆發黑心食品的問題,消費者會氣得跳腳,可是行動力薄弱,瞭解真相的求知力不足。
消費者的飲食教育需要持續扎根,生產者有責任與消費者進行深入的品牌互動,讓消費者瞭解食物生產的過程,改變人們對農業的看法。
摘自《我想安心吃飯》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