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如果昧於現實,一味追求「零檢出」,恐怕我們都沒有食物可吃了......

臺灣人的食安意識很高,希望所有有害物質都是「零檢出」,事實上,檢出數值與儀器精密度有很大關係。以前的測量儀器不夠精密,驗不出微量重金屬和毒素,這種「有或沒有」一翻兩瞪眼的「零檢出」只是假象。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檢測儀器敏銳度大幅提高,可以檢測出極細微含量,就連檢測的單位,都從以前的ppm(百萬分之一),改成現在的ppb(十億分之一),兩者差距了一千倍。所以現在即使「檢出」,也可能因為含量極微,並不等於對人體「有害」。
同時,不管我們主觀意願如何,環境的汙染就是愈來愈嚴重,有毒物質比如海水中的重金屬汞,含量不斷增加,所以現在不斷有人呼籲少吃深海大型魚類。這是現實,短時間無法改變,所以我們的食品安全標準,是不是也需要與時俱進,訂定更明確、更務實的標準?如果昧於現實,一味追求「零檢出」,恐怕我們都沒有食物可吃了。重要的是,要讓消費者充分了解各層級的底線和風險。
比方說,美耐皿容器會釋出三聚氰胺,大人、小孩耐受量不同;同一個餐具第一次使用和第二十次使用釋出的量也不一樣,因此訂定耐受量安全值時,考量體重、曝露量,分別訂出標準。這些安全標準清楚明確,消費者便可以根據他的生理情況、願意付出的成本和承受的風險,決定他的購買行為。
食品也是一樣,用抗生素養豬,生產成本較低,會有藥物殘留的風險;而以優質飼料和營養品餵養的豬,生產成本比較高,相對沒有藥物殘留的風險。這兩種豬肉依照生產成本不同、藥物殘留風不同,會有不同的價格,只要資訊揭露得足夠充分,消費者便可以依照自己願意付出的代價、承受的風險,決定購買行為。
摘自《我想安心吃飯》
數位編輯整理:丁希如,陳子揚
Photo: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