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

我想安心吃飯
優惠價
85
$255
優惠價
70
$210

我想安心吃飯

消費決定生產,良食從餐桌開始

$300

書籍介紹

消費者才是食品安全的關鍵,以下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放棄對美味不合理的期待,理解超高CP值背後的風險。
了解食物生產過程,真心感謝與尊重生產者。
購買有完整產銷履歷,生產資訊清楚透明的食物。
● 要求政府清楚訂出食品安全標準,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及能力選擇。

還有什麼事比「吃飯」更重要?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臺灣的消費者失去了「安心吃飯」的基本權利?

臺灣的食安問題很複雜,環環相扣,除了各種政策、制度不健全,產銷結構失衡之外,消費者對食材生產和來源的知識缺乏,導致消費型態扭曲,也是重要因素。
每一個環節共好,消費者才會有安心的好食物,這包括了:

對動物好。
降低飼養動物的密度,用優質營養品餵養,讓動物快樂生長,我們才可以得到無藥物殘留、對人體無毒害、品質良好、口味佳的肉奶蛋。

對土地好。
做好廢物汙水處理,才不會讓環境荷爾蒙、重金屬、汙染土壤和水源,再透過食物循環鏈,又吃進人的肚子裡。

對農民好。
肯定農民的專業技術和經驗,真心感謝和讚賞他們的付出,才會有新血願意投入、創新。

產銷結構好。
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資訊透明公開,消費者可以掌握食物的來源與生產履歷,生產者可以得到合理的回饋,才會產生好的循環。

從產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都與食物的安全、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身為消費者,並不是無辜的受害者,而是能決定每一口吃下肚的食物品質的關鍵力量。只要你願意用你的味蕾、你的消費、你的行動,經由能提供透明清楚食物資訊、給予生產者尊嚴及合理報酬的交易平臺,支持對土地友善、利於永續發展的農產品和畜產品,就能讓生產好食物成為臺灣農業的普世價值,讓自己和後代子孫,永遠安心吃飯。

本書不是從消費端出發,教消費者如何找到好食材的書;也不是從生產端出發,介紹堅持自然農法、生產有機食材的小農故事,而是站在極高的視角,進行全面性「食物教育」的書。

序一 期待一個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 ─葉雲龍
序二 讓傳統農產業迎向新局 王政騰
序三 建立了一條模範食物鏈 廖震元
序四 欣見青年入農,喜迎食安尖兵 許秀嬌
自序 食品安全,我們都不能置身事外

第一章 弟弟美女圍繞,我與豬為伍
性格迥異的兩兄弟
為了適性發展而移民
承接起老大的家庭責任
以前滿腦子想當醫生,結果…….
興趣不符,毅然決定轉系
猶豫是否該進入父親的事業
赴日唸管理碩士,奠定日後基礎
婉拒雷曼兄弟,就此踏上農業之路
2008年,弟弟名揚時尚界的一年
2008年,我的農業探索元年

第二章 動物吃什麼,人就吃什麼
我家的DNA:勇於改變現況
下鄉體驗職場震撼教育
吃飯喝酒,摸索臺式人情世故
逐漸融入農業現場
做畜牧業必須對動物有愛心
對動物好,其實就是對我們好
看見客戶眼中深深的鬱悶

第三章 為什麼吃不到好食物?
養和賣,無法互相支援
健美豬不等於健康豬
「我也不知道自己養的雞賣到哪裡去了」
環境成本一直被輕忽
新血不進來,農業無法改
要吃良食,不改不行

第四章 農產品也可以有潮牌
農業生產價值觀,決定餐桌上的食物
臺灣最需要「食品安全分級制度」
三個品牌經典,臺灣的路在裡面
挪威好鮭魚,上下游要同心
養豬王國丹麥,挫敗淬煉出嚴謹專業
行銷團隊,讓全世界認識Zespri
讓業者自發動起來,讓消費者決定產業走向

第五章 我有一個夢:安心吃飯
首要之務:政府訂定食品安全標準
三部曲,本土農業順利轉型
農民重新找回尊嚴
消費者意識:每一個選擇都是關鍵
食育農育,從小做起

第六章 捲起袖子開始做
預拌劑工廠,考驗格局與眼光
做食物的人,一定要有良心
豬肉是夢想的載體
市集與餐廳,了解消費者的平臺
通路數據,看看我們吃了什麼
改變,來自態度

食品安全,我們都不能置身事外

我入行以前,和大多數的消費者一樣,對於食物的態度懵懵懂懂,吃東西的時候並不會想到食物的源頭,也不認為採買食物和農業生產有關係。入行後,接觸農業現場,才發現農業生產是很重要的工作,因為食物品質影響我們身體健康極大,但是農業從業者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尊重與報酬回饋。

我揣測未來會有兩種結果:
一,農業無法永續經營,從業人員愈來愈少,大家覺得這個行業不值得投入,缺乏新血加入。
二,在極端氣候、大環境惡化、原物料供應不穩定的狀況下,生產成本不斷攀升,這個行業沒有合理的利潤回饋,怎能期待有好的產品?

因此,我興起農業品牌化的目標。當初起心動念認為,農業沒有利潤和贏得尊重,很難永續經營,農業又身負「民以食為天」的重大責任,這種情況下,食品安全堪憂。

2012年11月,我們嘗試經營「良食究好市集餐廳」,期許建立一個與消費者溝通的平臺,第二年,問題油品風暴引爆,連品牌廠商都淪陷。人家說:「你眼光真精準,已經知道會爆發食安問題。」我必須承認,當初只是推論,沒想到這件事情會發生得這麼快,牽涉範圍這麼廣,因此深切體認到,從產地到餐桌的產業結構中有許多問題。本身熱血又雞婆的個性,讓我不吝分享觀念給周圍朋友,只要有時間,演講邀約來者不拒,希望更多人了解臺灣農業的問題。

接觸愈多,我發現農業相關政策的不連貫、農民處境的兩難、消費者資訊有限……整個產業鏈環環相扣。與其靠著我傳教士般的傳遞觀念,不如有一本書做為政策者、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對話基礎。在這三方中,消費者尤其是關鍵,消費者不買單,一切的生產都是無用的廢物。消費者要有看法,你的看法不一定要與我相同,有看法,就會做出選擇,選擇符合價值觀的食物。出這本書是希望讓大家思考對食物的態度,消費者表態就會影響生產者,守住食品安全的防線。

消費者要有態度,生產者也要有意識,臺灣農業生產者碰到的問題不單是臺灣的問題,全世界都面臨相同問題。澳洲豬農抵制外國豬肉進口,他們問:「我要怎樣才能讓消費者願意買我的豬肉?」法國雞農遇到巴西大量廉價的雞肉進口,被打得落花流水,才發展品牌農業。全世界農業都是在數量和品質上競爭,要看清楚自己的農業體質,要走量大低價或精品高價路線?有什麼強項和國外進口產品競爭?找到正確的定位來決勝負。
我曾在澳洲參加農業研討會,澳洲豬農叫苦連天,因為澳洲內需市場的豬肉需求不大,澳洲豬肉又不像澳洲牛肉、羊肉外銷國際。於是豬農就找第三方公正團體辦公聽會,邀請生產者、代表市場的通路商和政府代表與會,消費者可以旁聽。現場人聲嘈雜,氣氛火爆。

豬農問:「我的豬要怎麼賣,消費者才會買單?」

市場通路商說:「根據市調,澳洲消費者願意花比較高的價錢買人道飼養生產的豬肉。」如果是一般豬肉,消費者會選擇廉價的進口豬肉。

豬農不爽:「我連利潤都沒有了,還要做人道飼養!」

政府代表免不了被雙方攻訐,充分聆聽雙方意見,以民意為依歸,以政策引導消費者願意買單的生產方式。

政府代表最後說:「各位豬農,你要豬肉賣好價錢,消費者願意買人道飼養的豬肉。所以,政府可以推動大家信任的認證標章,流程由政府監督。豬農自行決定要不要採用政府認證標章,如果採用就要符合生產品質…」

人道飼養不是自動自發的,所有的生產模式都是奠基於政策方向和消費者需求,如果消費者不要求,政府不會有政策規定,生產者不會遵守。

我參與那場公聽會整個過程,雖然氣氛是嘈雜對立的,可是結論是好的,這就是雅量。臺灣的農業政策制定者、生產者、消費者,大家要多溝通、建設性對話,現在多是攻防戰,不容易有共識和結論。食品安全需要持續關心,不能把問題丟給別人,絕對不是政府或生產者決定方式,把結論給消費者,問題就結束了。不要怕溝通,也不要避重就輕,一定要政策制定者、生產者、消費者三方溝通達成共識,農業生產才會不斷進步,食品安全方能獲得解決。

我真心感謝本書主編希如,若非她當初邀請我寫這本書,並在過程中不斷協助釐清方向,這本書不會誕生。感謝宛澍協助文字整理,梳理我的想法,過程雖然曲折,但現在出書的時間點剛好,藉著這本書提醒消費者持續關心食安問題。感謝父母親給我正確觀念和適當機會,讓我從事這份很有熱忱的工作。也感謝我弟弟的一席話,讓我回到臺灣,與豬為伍。

最後,感謝太太的體貼支持,即使我為了工作常常出差,她都沒有微詞,讓我沒有後顧之憂,繼續走新農業這條路。一歲半的兒子是我忙碌工作之餘的療癒小物,這本書最終是為了我兒子,為了我親愛的家人可以安心吃飯。

摘自《我想安心吃飯:消費決定生產,良食從餐桌開始》自序 食品安全,我們都不能置身事外​

期待一個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

葉雲龍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

我們也知道,追求獲利及降低成本是企業考慮的重要因素。像公司是營利事業,是為謀求股東或出資者最大的利益;又如過去亞當史密斯、李嘉圖等傳統經濟學者的觀點,是從生產要素的比較利益法則,闡述企業的競爭力。但現在看來,顯然都已改變,因此,企業必須再考慮獲利及成本要素以外的其他元素,如節能環保食安、社區弱勢關懷、員工照顧等,均屬企業的社會責任(CSR),都是企業在全球地球村理念下應盡的本分。

其次,政府則應在法制環境的調適、鼓勵愛心企業的發展,社會大眾意識覺醒的教育推廣等去努力。當然,消費者更應在消費習性、心態或價值觀的正向思考積極調整,比如說願意多付或以較高價格,去購買符合食安或節能環保的產品或服務。如此,在這樣一個相互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中,我們的企業才能創造出最佳的生產力及競爭力,我們的社會才能激盪出正向的價值與和諧的文明。

臺灣的創新思維,是需要社會大眾普遍的覺醒。本書作者吳季衡先生,從一個初習醫者到轉習學商、學管理者的角度,細數親身理念與心路歷程,並從臺灣農業整體構面,提出食物教育的重要,希望「促使政府、生產者、消費者共同努力,全面翻轉臺灣的農業現況,讓每個人都能安心吃飯」,內容淺顯易懂,也極富故事性,可讀性超高的,謹此推薦並為序,以資鼓勵。

摘自《我想安心吃飯:消費決定生產,良食從餐桌開始》序一 期待一個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


讓傳統農產業迎向新局

王政騰 中央畜產會董事長

緣起

本書作者──吳季衡,親友、職場夥伴口中的Kevin;生長於良善家庭,其雙親胼手砥足以動物營養專業經營事業有成,且為通情達理、具現代觀、有理念、重視子女教育的人士。Kevin之胞弟吳季剛乃國際知名的時尚設計師。

Kevin於青少期即赴美加接受教育,就讀名校原訂習醫,後斷然因適性考量改修國際關係與經濟,完成後轉赴東瀛攻讀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對Kevin而言,這些成長背景與其後投身經濟動物產業乃至農發產業發展,似乎是冥冥中早有定數,但深入瞭解之後卻認為這一切因果脈絡清晰、合理可循並非偶然;不過,Kevin的慧根與福報又似先天!

動念

Kevin的父親吳昆民先生事業軌跡,沿途順利,穩健拓展,但曾經歷1997年口蹄疫重創臺灣養豬產業;2002年臺灣加入WTO,合作之荷商帝斯曼(DSM)評估臺灣畜產業勢難敵貿易自由化衝擊,決定停止臺灣工廠的產製;2008年國際原油飆漲三倍,牽動全球飼料原料大幅波動。

此三波劇變對吳家事業經營當然有重大影響必須調適因應,另方面,眼看這些變動對本地畜禽生產客戶造成的挑戰更是嚴峻,不論於公司事業經營或臺灣畜牧產業發展計,昆民兄斷然挺身而出,將原外商品牌代理權、本地產製權一概承接,如此一來,與原外商間的關係成為更進一步的合作聯盟,產製部分更需投入龐大資金、經營管理壓力劇昇。
逢此事業版圖及經營屬性、層級及規模大幅擴充之際,學業有成、正尋求職場與事業走向的Kevin,看到父親公司事業開展的契機和挑戰,有必要也值得投入參與轉型,遂毅然加入經營團隊。

用心

Kevin自幼有良好庭訓、父母諄諄善誘致有極佳合群性格;在國外接受學院教育期間,在父親安排下常有參加研討會、事業交流及產業活動機會,對動物營養、飼料添加物及畜禽產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熟悉親和,而其所受之學院訓練,無論生物學、國際關係與經濟學以迄MBA,都對投入父親事業經營有用。

難得的,Kevin擔任董事長特助之後,並無恃寵而驕、含金湯匙氣息,能以謙和誠懇的心態放下身段,以同理心、利人利己方式與上、下游工作、事業關係人互動,並善加運用管理科學手法,冷靜觀察、體認,俟瞭解清楚、理好頭緒後再按步就班、循序漸進,無驕縱、不急躁,對待年長養畜農長輩都能親切、耐心以對,還經常在世代間扮起潤滑、調和角色,巧妙化解代溝、意見不合。

由於務實、入境隨俗、有專業又有條理,Kevin快速接了產業地氣,紮實的從產業職場領悟事業精髓,這些精髓包括畜產經營的訣竅、第一線生產者的心思,甚至由鄉土宴食中感受到農產食材的好,也深切聽到許多產業經營受挫、基層生產者求助無門的怨嘆心聲;Kevin創新求變的專業知能在有同理心的人格特質驅動下,對產業、事業夥伴的關心及動物的愛護油然而生,決心要傾力、有效開創一條讓傳統農產業掙脫枷鎖的路。

摘自《我想安心吃飯:消費決定生產,良食從餐桌開始》序二 讓傳統農產業迎向新局

吳季衡 作者

祥圃實業董事,「良食究好」執行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及國際關係雙學士,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企管碩士。從農業的門外漢,一步一步深入農業現場,發現臺灣的食物安全,是政府政策、生產加工方式、產銷系統結構,到消費認知與教育的全面性問題。

於是投入產地到餐桌的整合,從建構完整農產品供應鏈開始,讓消費者能買到好食物,而生產者能得到合理回饋,並重新定位農漁畜牧的社經價值,提升臺灣飲食文化。更期許臺灣農業得以永續經營,把食物的選擇權留給自己。


李宛澍 採訪整理

一九九六年台灣大學畢業。工作經歷大多和文字、企畫、溝通相關,曾任職《遠見》雜誌編輯部。


2016/07/27

BGH173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790364

240

405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