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很多人以為肉雞是養在籠子裡,放山雞和土雞則是滿山坡跑,實際走一趟養雞場,就會發現並非如此。

很多人以為肉雞是養在籠子裡,放山雞和土雞則是滿山坡跑,實際走一趟養雞場,就會發現並非如此。除非有特殊品牌訴求,肉雞和土雞普遍都是養在雞舍裡,兩者吃起來的肉質口感不同,並不單是有運動和沒運動的差別,關鍵在於品種不同。肉雞肉質鬆軟,成熟時間短,抗病力較差;土雞肉質較有韌性,在養時間根據品種不同,大約需要 100天上下,抗病力比較強。
大家對肉雞常有以訛傳訛的誤解,我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肉雞只要33~35天就可以成熟,一定是注射了生長激素、荷爾蒙吧!」實情是,臺灣的養雞技術已經很先進,藉由育種技術及營養配方,培育出成熟時間愈來愈短、抗病力愈來愈強的雞隻品種。再者,現在養雞場規模都不小,成千上萬隻雞,若是一隻一隻抓起來注射生長激素,投入的人力成本和賣價相比,根本划不來。所謂「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所以幾乎不可能給雞打生長激素。
還有人會不死心的追問:「就算沒有打生長激素,也一定會餵雞吃抗生素吧?」事實上,現在的雞也跟人一樣,是「預防重於治療」,雞農會在雞隻飼養過程中,在飼料中添加營養劑,增加雞隻的免疫力、抵抗力,或以注射,點眼或噴霧方式投與疫苗預防病毒感染;若雞隻不幸感染細菌生病了,才會以飲水或飼料添加方式投藥治療。
再加上肉雞的生長期很短,一旦使用了抗生素,很可能雞已經成熟了,卻因為停藥期還沒滿,延遲上市,增加飼養成本。尤其肉雞通常大量出貨到連鎖生鮮超市,或進入食品廠加工,品牌廠商管控門檻高,只要抽驗出一隻雞有藥物殘留,就整批退貨。雞農算盤一打,生產者為了避免藥殘造成退貨,血本無歸的風險,不但使用抗生素非常謹慎,也會嚴格遵守停藥期的規範。
這些都和一般人想像得不一樣,同時也展現了消費者的力量,如果我們有自己的標準和堅持,生產者為了做我們的生意、賺我們錢,就會改變生產方式,生產出我們需要的健康好食物。
摘自《我想安心吃飯》
數位編輯整理:丁希如,陳子揚
Photo:Markus Ritzmann,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