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我想,欺瞞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沒有給病人機會,去面對在某個時點他們必須面對的真相。
忘不了那些逝去的名字
在讀醫學院時,我相信真相對於醫學,就好像鋼樑之於辦公大樓。它們很結實,不容易彎曲,也不太可能斷裂。然而時間與經驗告訴我,事實並非一向如此。醫師可能沒有完全講真話,或是因疏忽而撒謊,或是甚至全然欺騙,只因為我們認為在某些情況下,那是對病人的最佳良藥。
「我敢說,你找不到任何一位醫師,在整個行醫師涯中從沒對病人撒過謊,」赫伯特〈Philip Hebert〉醫師在「白袍與黑魔法」節目中這樣說。赫伯特是《做正確的事:給醫學實習生與醫師的倫理實用指南》的作者。「謊話有千百種,不是嗎?小謊,大謊。我們大部分人對於白色謊言,大概都能泰然自若。」
赫伯特醫師想起從前他有一位病人,大概只剩一、兩個月可活。當那位病人說,他覺得自己看起來很健康,然後徵詢赫伯特醫師的意見時,醫師同意了,雖然他的想法剛好相反。這是明明白白的謊言。
「我把話藏在心底,因為那天我還沒準備好進行這種對話,」赫伯特醫師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心裡好過,但是我主要的動機,是為了他。我認為真相不是他想聽到的。我感覺到,他想要別人支持他所相信的,相信自己看起來氣色還不錯。」
病人很快就走了。雖然事隔多年,赫伯特醫師至今依然懊悔。
「當時是進行那種對話的好機會,我錯過了,」他說:「如果當時我能了解,我說那種話只是自欺欺人,我就會對自己說,也許現在是時候和他討論即將來臨的死亡,一場我們常常沒做、老是拖延的談話。」
「人們有時候會聽到他們想聽的話,」赫伯特醫師說:「你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說,他們知道真正的訊息是什麼;而你也知道他們知道真正的訊息。但是沒有人把真正的訊息說出口。所以病人及家屬可能也加入了串通的行列。」
但是他說,自己對於講真話的分寸,如今因為年歲而變得比較圓熟了。
「我想,隨著我的年紀漸長,我變得更帶有大家長作風,心態上更想保護病人。」說罷,有點驚訝自己會這麼說:如果我覺得病人的自主能力受到疾病的影響,我希望能幫助他們重拾自主能力。這種心軟的家長心態,能鼓勵醫療專業人員善用他們在臨床上的敏銳度,來判定某位病人的自主能力是否受到影響,以致當天無法面對所有真相。」
在赫伯特醫師心中,唯一可能的例外發生在「當病人有可能死亡,但卻不自知」的情況。「我有一個朋友是麻醉師,有一次她趕著將一位病人送進開刀房,」赫伯特醫師說:「這位病人出了車禍。他的肝臟破裂了,很可能會死。病人意識還算清楚,他問麻醉師自己可不可能活命。」
赫伯特醫師說,這名麻醉師朋友很迅速的做出一個決定,向病人保證他會沒事,雖然她相信病人會死。不幸的是,病人果然傷重不治。
「我在想,如果我是那個很可能會死的病人,我不介意別人讓我知道,」赫伯特醫師說:「搞不好,我有相當重要的消息想傳達,譬如我要告訴某人,財寶藏在公園的第三棵樹下。所以,如果情況不妙,你必須把實情告訴病人。我還沒有想出正確的話術是什麼。
但是你如果沒有告訴他們真相,那麼長久以來,譬如說,過去二十五年,他們藏在心底的大祕密,將沒辦法告訴另一個人了。我想,欺瞞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沒有給病人機會,去面對在某個時點他們必須面對的真相。」
摘自《夜班急診室》
Photo:Robert Couse-Baker,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