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

記得牢,想得到,用得出來
優惠價
85
$281

記得牢,想得到,用得出來

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的躍進術

How We Learn

書籍介紹

為什麼有些重要的事我會忘記,想忘掉的事卻忘不了?
為什麼有些店老闆的記憶力超強,不用寫下來,也能記得哪桌點了什麼菜,完全不會搞錯?
為愛昏了頭,是一種「選擇性遺忘」嗎?
考前讀得很順,卻考砸了,不是因為我笨或緊張、或考運不佳,
那會是什麼我從來沒想過的關鍵因素?

思路打結、點子不足的時候,我最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創意像煮熟的水餃般,一顆顆從滾水中浮出來?
為什麼練習罰球線投籃時,最好是往前站一步、往後站一步,交錯位置練投,偏偏就是不該固定站在罰球線上練投?
有什麼速成法,能讓我在一小時內,學會分辨繪畫作品的流派?
為什麼數學考試前,要晚睡晚起,英文考試之前,要早睡早起?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分心、消遣、貪睡、中輟,都是成功的敵人,要提高學習成效或工作績效,讀書或工作時就應該心無旁騖,就該關掉音樂;想要學樂器、美術,或專精某種球類運動,或是訓練出獨特的直觀力和判斷力,就應該聚焦練習、不間斷的刻苦演練,絲毫不能鬆懈。

但是,你知不知道,傳統的苦學方法都錯了?!《記得牢,想得到,用得出來》的作者凱瑞告訴我們:大腦是一臺非常古怪的學習機器和思考機器,幾十萬年來,腦袋最習慣的學習環境,永遠零零碎碎、疲於奔命、隨時隨地、不分晴雨,我們唯有知曉與利用大腦的怪癖,才能讓它端出最佳的表現。

嶄新的「學習科學」研究成果,已經告訴我們:有許許多多能夠大幅增進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的技巧,與我們素來被告知的最佳學習方法,完全相反!只要採取一些順應大腦習性的小改變,就能有效提升我們的競爭優勢。而這些小技巧、小改變,都是每個人可以應用的,而且是我們馬上就可以在日常生活裡運用的。

前 言  你知不知道,傳統的苦學方法都錯了
第1章  左腦是編故事高手——記憶力的腦科學基礎
第2章  遺忘的力量——這是嶄新的學習理論
第3章  破除所謂的好習慣——學習過程中的情境效應
第4章  留間隔——打散用功時段好處多
第5章  突擊測驗的威力——甩掉流暢的錯覺
第6章  分心的好處——醞釀期在解題過程的關鍵角色
第7章  前進之前,先暫停——讓滲透作用砥礪你的創造力
第8章  交錯練習——幫助我們面對人生的變化球
第9章  不需思考的學習——利用知覺辨識
第10章 小睡一下,你就贏了——睡眠就是閉上眼睛的學習
結 語  覓食的大腦——分心、受干擾,本來就是常態
附 錄  學生、家長、教師須知——關於學習的十一個問題

誌謝
資料來源

你知不知道,傳統的苦學方法都錯了

「學習科學」提供了更有效率的學習訣竅

倒不是說,我就讀科羅拉多大學時期那種混亂的學習方式,完全體現了最新的認知科學原理。但是那種韻律,感覺很熟悉。當年我所研讀的東西和技術,就以那種方式滲入我的日常生活,滲入我的交談,滲入我的胡思亂想、甚至我的睡夢之中。(在現實世界裡,本來就沒有任何事物完全嚴守規矩、乾淨俐落。)

這種連結的體驗是很個人的,而且它也令我從整體的角度來思考學習科學(science of learning),而非只是羅列一長串自助小點子的名單。這些小點子或是小技巧,每一個都很合理——這一點倒是無庸置疑。比較困難的部分,在於如何把它們兜合起來。它們一定得以某種方式相互吻合才行。最後,我終於看出它們唯一能相互吻合的情況,就是這些小點子本身即為「活生生運作的大腦」這個基本系統的古怪癖性!

換個方式來說,現代「學習科學」的整體發現所提供的,不只是「如何學習會更有效率」的訣竅,它們還描述了一種生活方式。一旦了解這點,我就能以嶄新的眼光來回顧我的大學經驗。沒錯,我那時沒有太把讀書當一回事,但是我那樣做,卻讓那些科目以我從未經歷過的方式,流入我的非課業生活中。而且,就在大腦與研讀的資料共同生活之際,大腦揭露了它做為一具學習機器的長處與弱點——它擁有極大的可能性,也有它的局限。

大腦不像肌肉,至少就直接的角度來看。大腦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大腦對氣氛、對時機、對晝夜節律都很敏感,同時也對地點和環境很敏感。大腦記錄的東西,遠超過我們意識到的,而且常常會在重溫一個記憶或學習一項事實的時候,添加一些你先前沒注意的細節。大腦在夜裡,在你入睡時,仍然會辛苦工作,努力搜尋白天發生事件中所隱藏的連結,以及更深刻的意義。大腦具有很強的傾向:偏愛「意義」勝過「偶然」,而且它對「無意義」很反感。此外,就像你我都經歷過的,大腦也不太服從命令:它會忘記應考所需的重要知識、忘記生活中與工作中的某些不該忘記的事情;但不知怎的,大腦卻能記得電影「教父」裡的每一個場景,或是1986年波士頓紅襪隊的打線。

如果大腦真的是一臺學習機器,那麼它也是一臺非常古怪的機器。唯有知曉與利用大腦的怪癖,才能讓它端出最佳的表現。

摘自《記得牢,想得到,用得出來: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的躍進術》前言

事實1:大腦是一部功能強大且古怪的機器,能夠執行記憶和技巧驚人的壯舉。
事實2:凱瑞寫了這本書,能夠激發和武裝你的大腦,讓它效率更高。
事實3:你應該用你的大腦立即下決定,為了自己好,要買下這本書!

——科伊爾(Daniel Coyle),暢銷書《天才密碼》作者


無論你是很難記住客戶名字的上班族、渴望學習新外語的人、或是為了準備下一回考試的學生,這本都是你必須讀的書。我很確定沒有其他來源,能夠把這麼多有關記憶力的科學論證、實用建議,兜籠在一起,提供給你。

——魏靈漢(Daniel T. Willingham),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


這本書幫我揭露了一個真相:我擁有這顆腦袋已經五十四年了,如今才發現它的操作手冊!兩個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和神經學家已悄悄拼湊出心靈、記憶、理解力的奧祕,凱瑞以清晰、熱情、充滿機智的筆觸,呈現了這些奧祕的驚人之處與價值所在。真希望我十七歲的時候就讀過這本書。

——瑪莉.羅曲,暢銷書《大口一吞,然後呢》作者


任何人想學音樂、美術、球類運動、或訓練直覺,也能受益於這本書所提到的練習模式……這本書是既有價值又有趣的工具,特別是對於教師、學生和家長而言。

——Shelf Awareness,書架情報網站

凱瑞 作者

凱瑞於1960年出生在舊金山,科羅拉多大學數學系畢業,西北大學新聞碩士。歷任《希波克拉底》醫學雜誌編輯、洛杉磯地區的自由新聞記者、《洛杉磯時報》醫藥健康記者,2002年以〈每天喝八大杯水的健康效應〉的深度報導,獲得密蘇里大學生活風格獎。2004年轉到《紐約時報》擔任科學記者,定居紐約。

凱瑞在2010年的一篇關於學習習慣的電子新聞報導,創下《紐約時報》電子版史上單日最多人分享的紀錄。還寫了兩本以科學為基礎的兒童推理小說:《未知之島》(Island of the Unknowns: A Mystery)和《最毒之瓶》(Poison Most Vial: A Mystery),頗受矚目。


楊玉齡 譯者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消失的湯匙》獲第六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銀籤獎、《大自然的獵人》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小提琴家的大姆指》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雁鵝與勞倫茲》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幻覺》等數十冊(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2015/02/26

BWL03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3206811

303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