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這本書提出擊破思考慣性的方法,來洞悉事件的真正解決方法。
李明憲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
我當大學教授多年,愈發覺得教導學生的思辨方式是最重要的,因為現代知識垂手可得,只要手機一拿起來就可以查到許多正確與不正確的答案,上課也不必抄筆記,只需拿著相機拍攝老師的上課投影片即可,現在面臨的問題在於教導學生如何分辨知識的真偽?以及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因為社會充滿了釣愚的陷阱,只有會思辨的人才不會掉入各種迷思與困境。(釣愚一詞出自天下文化另一本好書,「釣愚: 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作者 喬治.艾克羅夫/羅伯.席勒。值得一起看。)
這本書提出的「本質思考」就是很值得學習的思考方式,就如禪宗所說的直指人心,但禪宗不立文字,作者倒是舉出我們經常犯的九種思考慣性,其中依賴關鍵字以及架構而停止思考的情形,我在大學上課時常會犯這種錯誤,舉例來說,學生提及一些想法時,我常會用專業的關鍵字告訴他這符合甚麼理論,或是告訴他們,這就是一種什麼現象,接下來所有的思考與討論就會陷入一種框架之中,有時學生想表達的並不是這個架構,卻被我的關鍵字框架嚇呆了、卡住了,而在企業界中也常犯「反面結論」的慣性思考,例如產品賣不出去,就立刻以反面思考非賣出去不可來作結論,整個公司開始拼命行銷產品,實際上應該思考為何會賣不出去?原因可能是售後服務不佳,單純將現象的反面當作答案,只會掩蓋掉問題本質,提出不能解決問題的爛答案,把整個企業或人生帶向失敗的方向。
九個慣性思考如下(引自書本內文)
1. 反面結論:「累了」→「休息」,把現象的反面當成解決問題的答案
2. 滿足於一般性解答:「胖了」→「少吃、多動」,找到適用於任何人的解答就滿足。
3. 依賴架構:使用制式架構(如SWOT分析)整理資訊,就以為自己已經認真思考過了。
4. 順應類別:如「XX產業就一定業績不振」,把事物分類後就以為已經找到邏輯根據。
5. 因為關鍵字而停止思考:用漂亮的關鍵字當結論(例如:提高「差異化」),卻沒想過具體該怎麼做 。
6. 堅持初期假設:封閉在自己建立的假設中,拒絕接受不同的論點,導致思考受限。
7. 忘記了思考的目的:明明是為了要證明某論點而蒐集資料,卻陷入為了蒐集而蒐集的窠臼中,忘了思考。
8. 偏重過程:思考繞著作業過程轉,以為說明作業過程(如「預計下週拜訪客戶」),問題就會自動解決。
9. 喪失主體性:對自己的主張沒信心,只會依賴別人的思考和論點。
這本書提出擊破思考慣性的方法,並提出物力論的方法來思考事件的本質,也就是先找出因果模式,再加入時間因素之後,來洞悉事件的真正解決方法,這也就是知名的系統動力學,作者在名校MIT史隆管理學院攻讀博士時所接受的思考訓練,再加上多年的企管顧問工作,寫成這本易讀易理解的書。
作者提出本質思考的四步驟如下:
1. 建構模式(就是找出因果)
2. 解讀物力論(就是思考時間因素)
3. 找尋改變模式的策略
4. 採取行動,從實踐中獲得回饋。
建構模式的方法可以用視覺化圖示來表示,效果較佳,並必須考慮五個要素,包括輸入來源、輸出目標、競爭關係、協調關係,影響者等等。其餘三個步驟的細節也詳述在書中,自己看囉,系統動力的思考方式,讓我們理解光是改變現象只會讓事情惡化,今天的解決方法可能會是明天的問題,例如日本扎幌啤酒首先開拓出以碗豆為原料的第三類啤酒(第三類啤酒是指非麥芽釀製啤酒風味的酒精飲料)大幅提升了營業額,這是解決眼前營業問題的創意策略,但沒多有就開始接受麒麟與朝日的競爭,札幌啤酒公司並沒思考為何失去市場的原因,只是持續的推動第三類啤酒,沒有採取因應的策略,結果反而輸給了大廠,其實他應該慢慢的推動,先站穩第三類啤酒的第一品牌後,才去大力行銷,這樣後面的競爭者,只能望其項背。
這本書的優點就是具體可行,每篇都簡短易讀,譯文流暢,只是原著日本人的敘事方式會過於簡要,讀者要停下來深思一下他要表達的意思,最後說明本質思考的六種訓練方式:
一、 從報紙和雜誌報導的標題進行聯想。
二、不斷的在腦中建構很多思考角度與模型。
三、思考沒有答案的問題。
四、讓思考視覺化。
五、讓別人聽聽自己的論點。
六、磨練歷史觀。
還是強調一下,李明憲推薦的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