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想徹底看清某個現象的本質,不能只是打造模式,觀察它循環一個週期的結果,而是要思考這個模式在更長的時間軸中......
預測模式×時間所醞釀出的結果
看到醞釀出現象的模式之後,接著就要想一想這個模式未來會如何發展。亦即從圖像式的模式中,找出是有什麼因果關係,將來會造成什麼樣的物力論。如果可以理解那個物力論,就能夠想出從根本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對症療法。
物力論不存在於靜止的畫中。所謂找出物力論,就是思考、了解加入時間因素之後,沿著時間軸,模式會往哪個方向發展。
請各位讀者以中古車和新車販售的關係為例,試著思考一下。如果像圖表4-1般的模式簡單思考,就會覺得中古車如果賣得好,一定會對新車的銷售造成負面影響,因為中古車和新車分食的是同一個市場,排擠效應會讓新車的獲利減少。
但是事情沒有這麼單純,雖然有人一開始是買中古車,但長時間來看,這些人將來很有可能會成為購買新車的顧客。也就是說,可以把現在的中古車販售,想成是在培養將來的新車潛在顧客。
而且,對某品牌中古車很滿意的人,說不定下次買車時,就會考慮同品牌的新車。這麼一想,販售高品質的中古車、使其在市場流通,對車廠來說是一種有利的運作。此外,努力提高市場上中古車的價值,還可以緩和顧客對於車子折舊價差的不安,對於新車的販售也很有幫助。
如果能像這樣,以動態的方式來思考中古車和新車的販售模式,就會發現兩者之間不只是單純的競爭關係。
就算以短期來說,新車和中古車的確會互相爭奪市場,但長遠來看,運作得當,對新車的銷售絕對是有利的。這種關係或許會變成如圖表4-2一般,在原本的關係上發展出持續成長的局面。
想徹底看清某個現象的本質,不能只是打造模式,觀察它循環一個週期的結果,而是要思考這個模式在更長的時間軸中,多循環幾個週期之後,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若非如此,就會錯看事物的本質。拿新車與中古車的這個例子來說,便可能歸納出以下這種對未來不見得有利的結論──為了銷售新車,不要太積極的販售中古車。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去探究物力論的理由。
摘自《本質思考》
數位編輯整理:李依蒔,陳子揚
Photo:Brandon Leon,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