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每一個現象背後,一定存在著造成這個現象的模式和物力論,現象是這個模式和物力論的結果,呈現在我們眼前。
所謂本質,就是某件事物成立時,一定要具備的重要東西。不過,光這樣解釋還是很模糊,腦海裡依舊沒什麼概念。
我具體了解「何謂本質」,是在MIT求學,接觸到系統動力學的時候。在系統動力學中,將事物的本質解釋成潛藏在現象背後的「結構(模式)」和「因果(物力論)」。(圖表2-2)
所謂模式,是打造出那個現象的結構,亦即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比方說,買參考書給孩子後,孩子的成績進步了。這個時候,千萬不能很簡單的想成:
「買參考書」→「成績進步」
造成成績進步現象的原因是:
「買參考書」→「孩子(利用那些參考書)讀書」→「成績進步」
如果能夠了解這個模式,就會知道即使不買參考書,只要可以利用其他方法讓孩子讀書,成績也會進步。
而所謂物力論,指的是長時間來看,模式所形成的現象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和動態,也就是會呈現什麼樣的圖形。比方說,有一個模式是如果一天讀書的時間增加一小時,成績就會提高一個單位。遵循這個單純的模式,將讀書時間增加為兩小時,成績就可以提高二個單位。
但是,若讀書時間變成十個小時,情況會如何呢?成績或許一時之間會上升,但絕對無法長期持續。搞不好還會變得討厭讀書,甚至精神衰弱,成績下滑。像這樣以較長的時間軸,觀察模式各要素的動態因果關係,就是物力論。
每一個現象背後,一定存在著造成這個現象的模式和物力論,現象是這個模式和物力論的結果,呈現在我們眼前。
掌握「本質」後,從本質思考的意義就更清楚了。那就是在潛藏於現象背後的模式和物力論中盡情想像、思考。
摘自《本質思考》
數位編輯整理:李依蒔,陳子揚
Photo:Andrew Baggott,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