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別讓可怕的「思考慣性」綁架你!MIT史隆管理學院教你擺脫思考慣性,看清問題本質,才能真正解決困境!
以下要介紹的思考慣性,則是努力學習思考法、廣泛閱讀商業書籍的人,最容易掉入的陷阱。
之所以說「進退兩難」,主要是因為愈是想透過這些努力來提升思考力,思考反而可能變得愈加淺薄。
思考的慣性③ 依賴架構(Framework)
陷入這種慣性的下場就是,一旦依循著某種架構來整理資訊,一切都完了。使用制式架構來整理資訊的過程,總會讓人誤以為自己已經思考過,而且也理解了所有的狀況,於是便會停止思考。
就拿商業上經常使用的SWOT分析來說,利用這種以S(Strength:優勢)和W(Weakness:弱點)、O(Opportunity:機會)和T(Threat:威脅)為軸,構成的2×2矩陣來整理資訊,的確非常有效。但是,光是整理資訊,對於解決問題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這個分析架構只是輔助思考的工具,而非自動引導出答案的機器。透過這個架構來思索「所以呢?(So what?)」「為什麼會如此?(Why so?)」對本質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想要有意義地運用SWOT分析,至少要將優勢與弱點(SW)這兩種內部的特徵,和機會與威脅(OT)這兩種外部環境交叉分析,推論出四種策略。也就是說,光是以SWOT來呈現目前瞬間的狀態是不夠的,還必須理解這個架構分析出的過去因果,或者將來會衍生出怎麼樣的物力論。(圖表1-2)
人們在學到新的架構時,很自然的都會想要使用看看,這並不是件壞事。而且利用架構,可以快速整理凌亂的資訊,並確實統整出資料的格式。
但是,這個慣性的可怕之處,就在於過程中會讓人感受到一股成就感,明明只是整理了資訊,卻以為好像真的思考了什麼、已經得到了結論一般。
原本應該有利於本質思考的架構,不但會讓人停止思考,而且還離「從本質思考」愈來愈遠。
思考的慣性④ 順應類別
「順應類別」指的是將事物進行分類後,就以為自己已經思考、已經了解的慣性。這種慣性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見,就好比下面這兩個例子:
「他好喜歡講道理喔~」→「因為他是念理科的啊!」
「那個人氣質好好喔~」→「因為他是○○大學畢業的!」
上述對話就是順應類別的典型例子,做法就是在某個固定的類別中,找尋某種理由。在上述例子中,所謂的類別就是「理科」和「○○大學」。
但仔細一想,就算唸的是理科,也是有人不那麼愛講道理,唸文科的,也有愛講道理的人;○○大學也有庸俗、土氣之人,△△大學也有氣質優雅的學生。在商業的世界,也經常可見順應類別的慣性。
「A公司的業績似乎很差。」→「沒辦法啊!因為A公司經營的是組裝產業。」
「B公司好像無法招募到好的人才。」→「因為B公司是中小企業啊!」
就算是組裝產業也有賺錢的公司,而能夠招募到優秀人才的中小企業也很多。亦即感覺上是如此,事實上並不見得。
順應類別這種慣性的最大問題,就是我們總是會很自然的從聽到的事情中,尋找邏輯根據,而不是用自己的大腦來思考。
光是把事物區分成不同的類別,絕對稱不上是具邏輯性的說明,因為分類的動作,沒有辦法直接解答「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思考的慣性⑤ 因為關鍵字而停止思考
隨意使用漂亮的關鍵字,而沒有深入思考它真正的意義,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個時候,經常會以為自己已經懂了而停止思考。
例如,用一句提高「差異化」或「競爭優勢」、「價值提供」、「客戶滿意度」……來做談話的結論,根本無法具體看出後續該做些什麼。
當人們說出「核心競爭力」或「BPR(業務流程重組)」、「CRM(客戶關係管理)」非常重要的瞬間,思考就在抽象層次停住了。
輕率的使用關鍵字,就會自以為已經懂了,但事實上是陷入一種什麼都不懂的狀態。
就拿曾經流行一時的「藍海策略」為例,對現有市場的過度競爭感到疲憊的企業,聽到這個字眼都像找到了救星。不過,光是「尋找藍海」這句話,並無法具體認識到底要在哪裡、找些什麼?
我認為,藍海策略中講到一件很正確的事,那就是「要找出對客戶來說的新價值」。藍海策略的根本意涵,是要很有毅力、具體的思考出那個新附加價值是什麼,絕不是簡單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
但我並非全盤否定使用關鍵字這件事。
具體而仔細地思考後自行歸納出的關鍵字,才是有意義的。在這種狀況下,比起關鍵字本身,思考、歸納的過程,包括所花費的時間、努力,更具意義。
如果這個思考過程是整個組織一起進行,歸納出來的關鍵字便是組織的共識和基礎,意義更為重大。
摘自《本質思考》
數位編輯整理:李依蒔,陳子揚
Photo:Lisa Risager,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