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某商品銷量衰退時,錯把結果當原因的人只會想到趕快下折扣促銷。懂得「本質思考」的人,則會追根究柢找到問題的源頭。
大腦是有惰性的,曾經奏效的模式,遇到相似情境時會更快被運用,成為慣性, 然而,有效率的思考法可能阻礙人們看清問題,這一陷阱,許多大公司也曾吃上教訓。
隨意使用漂亮的關鍵字,沒有深入思考它真正的意義,是非常危險的,經常以為自己已經懂了而停止思考。例如,用一句提高「差異化」或「競爭優勢」、「價值提供」、「客戶滿意度」……來做談話的結論,根本無法具體看出後續該做些什麼。
慣性一:太倚賴「關鍵字」
當人們說出「核心競爭力」或「BPR(業務流程重組)」、「CRM(客戶關係管理)」重要的瞬間,思考就在抽象層次停住了。輕率的使用關鍵字,就會自以為已經懂了,但事實上是陷入一種什麼都不懂的狀態。
就拿曾流行一時的「藍海策略」為例,對現有市場的過度競爭感到疲憊的企業,聽到這個字眼都像找到了救星。不過,光是「尋找藍海」這句話,並無法具體認識到底要在哪裡、找些什麼?
我認為,藍海策略中講到一件很正確的事,就是「要找出對客戶來說的新價值」。藍海策略的根本意涵,要很有毅力、具體的思考出新附加價值是什麼,絕不是簡單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但我並非全盤否定使用關鍵字這件事。如果思考過程是整個組織一起進行,歸納出來的關鍵字便是組織的共識和基礎,意義更為重大。
「堅持初期假設」是剛學會假設思考的人,容易陷入的慣性,這是逐漸習慣有效率、有效果的思考法的人,最容易掉入的陷阱。
慣性二:被「假設」限制
「假設」本應配合新的資訊和發現,不斷進化。但是,陷入這個慣性的人,很難跳脫已設定好的假設,並且會封閉讓假設更進化的道路,導致思考停留在剛剛可以看見的一小部分本質,而看不到本質的整體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