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某商品銷量衰退時,錯把結果當原因的人只會想到趕快下折扣促銷。懂得「本質思考」的人,則會追根究柢找到問題的源頭。
大腦是有惰性的,曾經奏效的模式,遇到相似情境時會更快被運用,成為慣性, 然而,有效率的思考法可能阻礙人們看清問題,這一陷阱,許多大公司也曾吃上教訓。
隨意使用漂亮的關鍵字,沒有深入思考它真正的意義,是非常危險的,經常以為自己已經懂了而停止思考。例如,用一句提高「差異化」或「競爭優勢」、「價值提供」、「客戶滿意度」……來做談話的結論,根本無法具體看出後續該做些什麼。
慣性一:太倚賴「關鍵字」
當人們說出「核心競爭力」或「BPR(業務流程重組)」、「CRM(客戶關係管理)」重要的瞬間,思考就在抽象層次停住了。輕率的使用關鍵字,就會自以為已經懂了,但事實上是陷入一種什麼都不懂的狀態。
就拿曾流行一時的「藍海策略」為例,對現有市場的過度競爭感到疲憊的企業,聽到這個字眼都像找到了救星。不過,光是「尋找藍海」這句話,並無法具體認識到底要在哪裡、找些什麼?
我認為,藍海策略中講到一件很正確的事,就是「要找出對客戶來說的新價值」。藍海策略的根本意涵,要很有毅力、具體的思考出新附加價值是什麼,絕不是簡單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但我並非全盤否定使用關鍵字這件事。如果思考過程是整個組織一起進行,歸納出來的關鍵字便是組織的共識和基礎,意義更為重大。
「堅持初期假設」是剛學會假設思考的人,容易陷入的慣性,這是逐漸習慣有效率、有效果的思考法的人,最容易掉入的陷阱。
慣性二:被「假設」限制
「假設」本應配合新的資訊和發現,不斷進化。但是,陷入這個慣性的人,很難跳脫已設定好的假設,並且會封閉讓假設更進化的道路,導致思考停留在剛剛可以看見的一小部分本質,而看不到本質的整體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