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具體來說,聽別人說話時,需要注意哪些事呢?我試著整理了一些重點,提供讀者做為參考。
具體來說,聽別人說話時,需要注意哪些事呢?我試著整理了一些重點,提供讀者做為參考。
1.尊重對方
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基本原則就是要尊重對方。不可以只是裝出傾聽的樣子,把對方當笨蛋,看輕對方。重視對方的感受,就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2.不可以只用耳朵聽
你是不是只用耳朵聽別人說話?因為人擁有相當靈敏的聽覺,所以就算同時在做其他的事,也能聽懂對方在說什麼。話雖如此,也不能光用耳朵聽別人說話。重要的是「聆聽的態度」,要確實看著對方,專心聽他說話。這麼做,不只能讓對方產生好感,也能從對方的表情和態度,看出他談話背後的想法。
3.以肯定的態度聆聽
對很多事抱持懷疑不是壞事,不過,一開始就表現出否定對方意見的態度,對建立人際關係而言並不是好事。就算對方說的不是實話,但也許有哪個部分還不錯。找出這個部分,也是傾聽者的工作。
4.中途不要打斷對方的話
聰明的人一聽到話的開頭,就能知道對方最終想說什麼。但就算知道結論,也不能打斷對方的話、把結論說出來。因為,比起傳達事情,對方想說話的欲望更為強烈。如果對方說話時無法統整自己的想法,你再用「就是○○○的意思對吧」的說法幫對方整理即可。
5.談話中如果出現聽不懂的字眼
有時候談話中會出現自己完全不懂的字眼。這時候實在很難判斷要反問對方,還是就此略過。基本上,如果是能從前言後語判斷的字眼,略過就好。不過,如果從前言後語也無法判斷字義時,最好以謙虛求教的態度詢問對方。有時候,對方是刻意使用艱深的字眼。既然出於炫耀心態,如果有人詢問,會很高興。相反的,若是對方很自然就脫口而出的專業用語,你如果提問,會被認為不用功,反而招致反感。這時應該要先記下來,之後再自己去查。
6.反應儘可能大一點
如果你因為對方的話而受益,應該大方表達出你的佩服。如果對方說了好笑的事,你就要笑,這是聽別人說話的基本原則。特別是笑的時候,誇張一點,笑出聲音來最好。對方聽了你的笑聲,心情也會變好。可以說,能確實笑出聲的人,才是善於傾聽的人。相反的,只會冷笑的人會讓人討厭,所以確認自己的笑容是很重要的。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Kitty Terwolbeck,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