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孩子在生命最初三十個月聽到的話語愈多,日後在字彙和閱讀能力測驗的表現也愈好。
在孩子身上投資必須很早,比你想像的時間點要來得早,你才能教他們如何面對人生的挑戰。
我們可從一些重要研究得知,嬰幼兒時期對一個人心智發展的重要性。我與另兩位作者曾在《來上一堂破壞課》(Disrupting Class)一書提到,瑞斯里(Todd Risley)與哈特(Betty Hart)研究父母在孩子兩歲半之前和孩子說話的影響。他們仔細觀察、記錄這些親子的互動,發現父母平均每小時和孩子說一千五百個字。比較喜歡說話的父母(通常擁有大學學歷)平均每小時和孩子說二千一百個字;反之,比較不喜歡說話的父母(通常教育程度較低)平均每小時則只說六百個字。
如果把你孩子出生前三十個月聽到的話語加起來,如果父母喜歡說話,那孩子約可聽到四千八百萬個字,與不喜歡說話的父母相比,他們的孩子則只聽到一千三百萬個字。研究人員認為,滿週歲前是孩子接受話語刺激的最關鍵時期。
瑞斯里與哈特繼續追蹤調查這些孩子上學後的表現,發現孩子在生命最初三十個月聽到的話語愈多,日後在字彙和閱讀能力測驗的表現也愈好。他們還發現,親子談話的模式對孩子也有很大的影響。他們注意到兩種談話模式,一種是「命令」或「指示」式,如「該睡午覺了」、「我們開車出去晃一晃吧」或是「喝完牛奶」之類簡單、直接的句子。瑞斯里和哈特認為這種談話模式對認知發展的影響有限。
反之,如果父母面對面和孩子談話,好像把孩子當大人一樣,用比較複雜、成熟的語句和他們交談,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們稱這種豐富的互動方式為「舞動的語言」—雙方你一句我一句,把自己想的大聲說出來,或是評論對方正在做的事或計劃做的事。
例如:「你今天想穿藍襯衫或紅襯衫?」「你還記得我上次不小心把你的奶瓶放到微波爐裡面?」等。父母通常會用「如果……」、「你記得……」或是建議,用來幫助孩子深入思考發生在自己周遭的事。也許父母心想孩子還小,未能了解話語的內容,但這時其實已經有了深遠的影響。
簡而言之,如果父母願意多跟孩子說話,孩子大腦中的突觸傳導效能就會增強。突觸就是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點,作用是讓訊息在神經細胞之間傳遞。突觸的傳導效能增強將使思考更為敏捷。
這點非常重要。孩子在生命最初三年聽到四千八百萬個字,不僅比聽到一千三百萬個字的孩子神經連結活絡三.七倍,對大腦細胞作用之大,更是呈指數般的增長。每一個大腦細胞都和幾百個細胞相連,這些細胞之間的突觸可能多一萬個。這意謂從出生就接受密集語言刺激的孩子,與刺激不足的孩子相比,前者在智能發展的優勢遠遠高於後者。
此外,根據瑞斯里與哈特的研究,「舞動的語言」就是這種認知優勢的關鍵,而非父母的收入、種族或教育程度。瑞斯里與哈特說:「有些勞動階級的父母常跟孩子說話,他們的孩子表現非常優秀。有些父母是公司主管,生活富裕,但因為很忙,很少跟孩子說話,他們的孩子則表現很糟……會有這樣的差別主要是在孩子三歲前父母是否常常和孩子說話。」
如果孩子在學齡前已累積很多字彙,認知能力也很強,入學後的表現自然比較好,未來成功的機率也大增。
在孩子出生頭幾年只要投資這麼一丁點兒,就能有如此驚人的收穫。這樣的投資報酬率好得教人無法置信。但是很多父母還是認為不急,等到孩子上學之後,再注意他們的成績表現即可,沒想到他們已經錯失親子互動最寶貴的機會,沒能幫孩子贏在起跑點。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