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台灣著名書法家杜忠誥談起他在台中師範讀書時,因得識呂佛庭老師,而改變了他的人生。
台灣著名書法家杜忠誥談起他在台中師範讀書時,因得識呂佛庭老師,而改變了他的人生。以呂佛庭在畫界的才華與輩分,原本應有大學或研究機構來聘請,然因一九四九年遷徒來台的學者、文人太多,他只能在亂世中,先謀一個教職棲身,再將一生藝術修為,教與年輕的學子。
當年的台灣,窮人家的孩子最好的出路是讀書;讀書最好的出路,就是讀師範學校;因為它提供食宿、免學雜費,還給一點零用金。一個窮孩子,可以吃得上白飯(而不必吃地瓜簽),就已經是很幸福的事了,何況有零用金。所以師範學校往往是第一志願。
杜忠誥便是台灣彰化鄉下的窮孩子。他一生未曾想像會碰上國畫、書法、水墨藝術,然而,歷史的大遷徒,卻讓他在師範學校,遇上了呂佛庭,一個被張大千喻為繼他之後最重要的國畫家。他向呂佛庭習畫,後來呂老師告訴他,不僅要做畫,還要習字,於是他開始習書法,一生不輟,終而成為書法大家。
如果不是一九四九年大遷徒,一個台灣鄉下的窮孩子不可能有機會師事國畫大師,更不可能走上書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