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要不是那些混亂的刺激,人生恐怕就是一灘死水。」我們不免碰到困境,走入死巷,這時,最好改做其他事,轉換思緒。
許多發明家、天才和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後來都領悟到「要不是那些混亂的刺激,人生恐怕就是一灘死水。」我們不免碰到困境,走入死巷,這時,最好改做其他事,轉換思緒。
哲學家齊克果以「輪耕」來比喻,一塊土地如果老是種同一種作物,土壤養分很快消耗殆盡,但採用輪耕法,栽種新作物,反而可增加土壤養分。我們的心靈也是。
心理學家伊杜生(Bernice Eiduson)和同事以40位男性科學家為研究對象,長期追蹤他們的工作方式。在二十年間,有些科學家逐漸邁向生涯巔峰:這40位科學家中有4人後來成為諾貝爾獎得主,還有兩位是全世界公認諾貝爾獎級的科學家,另有幾位是國家科學院院士,其餘的則乏善可陳,沒有亮眼表現。
這項研究企圖找出成功模式:一個科學家在長達數十年的研究生涯中,能一再突破研究瓶頸,不斷發表重要研究結果的關鍵因素為何?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頂尖科學家有個共通點:他們不會獨沽一味,只鑽研一個題目,而是同時研究好幾個題目。一個題目有了初步成果之後,就去研究另一個題目,然後再回到原來的題目,就這樣不時轉換。
創意的敵人是無聊,機警才是創意的朋友。當你踏進一個陌生的境地,自然會全神貫注,步步為營,機警應變。
不只伊杜生的研究有這樣的結論,她的同事也發現科學史上有兩種天才,一種是長期皆有出色表現的科學家,例如發現青黴素的弗萊明、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另一種則有如曇花一現,像是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華生和研發出小兒麻痺疫苗的沙克。
第一種天才悠遊於多個領域,經常變換研究題目;另一種天才則否。
致力於創造力研究的心理學家索耶(Keith Sawyer)和提出「心流經驗」的齊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他們找來將近100位具有非凡創造力的奇才,深入研究他們的工作習慣,也有相同的發現,這些創造力豐沛的奇才,每一位都是一心多用的專家。
如果一個人可以同時進行好幾項工作,不斷展現豐沛的創造力,要他只專心做一件事,豈不是太可惜?
【書籍資訊】
摘自《不整理的人生魔法》
數位編輯整理:廖佩汝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