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直到最近,科學家才開始對我們最近的鄰居(月球)的起源有重要的討論。最近的理論顯示,地球太小,無法同時形成一個月亮,尤其是這麼大的月亮;但如果是補抓來的月亮,則會有像類木行星的衛星那樣,有比較橢圓的公轉軌道。

圖片來源:Unsplash
目前的看法是,大約在 45 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與當時半熔的地球衝撞(當時這類型的撞擊應該很常發生),碰撞後的地函噴出物在地球 軌道中逐漸凝結,然後形成月球
地球的月亮: 舊世界的丁點兒線索
地月系統是非常獨特的,因為以衛星和行星的大小比例來看,我們的月球是比例上最大的衛星。類地行星中,只有火星也有月球,但它的月球像是兩顆不小心抓來的小行星。其他類木行星的150多顆衛星,多數都是 較低密度的石冰混合物,沒有一個像我們的月亮一樣。稍後將會提到,我們這獨特的系統和一開始創造時的機制有密切的關係。
月球的直徑是3,475公里,大約是地球12,756公里直徑的1/4。月球上 的表面溫度白天大約107℃,晚上則是零下153℃。因為它的自轉週期與公轉週期一樣,因此月球始終以同一面朝向地球,阿波羅登月計畫所選擇的降落地點,都是在面向地球的這一面。
月球的密度是水的3.3倍,相當於地函的密度,但比地球的平均密度 (水的5.5倍)還要小。月球的鐵核較小,應該是造成它密度低的原因。
月球的質量比地球低,因此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如果一個90公斤重的人,到了月球上只會剩下15公斤重(雖然這個人的重量在此二處不 同,但質量仍是相同),因此太空人在月球上可以輕鬆的攜帶較重的維生系統走動。如果太空人在月球上不要帶那麼重的裝置,則他可以跳得比在地 球上還要高5倍。月球的低質量(低重力)是無法維持大氣的主要原因。
月球如何形成?
直到最近,科學家才開始對我們最近的鄰居(月球)的起源有重要的討論。最近的理論顯示,地球太小,無法同時形成一個月亮,尤其是這麼大的月亮;但如果是補抓來的月亮,則會有像類木行星的衛星那樣,有比較橢圓的公轉軌道。
目前的看法是,大約在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與當時半熔的地球衝撞(當時這類型的撞擊應該很常發生),碰撞後的地函噴出物在地球 軌道中逐漸凝結,然後形成月球。根據電腦模擬可以看到,最多物質是來自岩石材質的地函,而撞擊體的核心則變成地球的一部分。這個碰撞模式和目前觀測到月球的低密度相符合,而月球內部結構(較大的月函與較小 的含鐵核心)也與這樣的推測相同。
【書籍資訊】
《觀念地球科學4》
出版日期:2018.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