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許多人使用約會App希望能找到理想伴侶,這些平台的演算法設計,目的往往不是幫助你快速找到真愛,而是讓你不斷停留在應用程式上,並購買更多付費功能。表面上看似增加了配對機會,但實際上卻可能讓你愈刷愈失望。
「首先他們會給你看一個很性感的對象,然後會給你看一個匹配的對象。」每次我的朋友(叫他鮑伯好了)放棄之後、又重新使用約會應用程式Tinder時,都會出現這種模式。應用程式的演算法似乎很瞭解什麼樣的人和鮑伯匹配。不過,應用程式顯然具備瞭解鮑伯偏好的技術,但卻鮮少真正兌現承諾。相反的,應用程式似乎更想要讓鮑伯持續使用下去。
每次當鮑伯開始使用Tinder時,程式可能會給出兩個很有可能的匹配對象,讓他飄飄然(腦中多巴胺大量分泌),覺得今天似乎可以找到真命天女了。然後程式就持續餵給他沒有那麼匹配的對象,並且一直要他花六美元買一個「大幅增加」的選項,這樣可以找到更多匹配的對象。(根據Tinder網站的說法,購買這個選項可以讓你在所處地區,名列前茅三十分鐘⋯⋯可以讓你的個人檔案受到瀏覽的次數增加十倍。)
一開始,對於鮑伯來說,買「大幅增加」似乎能夠帶來好結果。不過隨著時間過去,他注意到自己的配對次數不增反減,甚至經常購買「大幅增加」時也是如此。Tinder對於這種現象的回應是推出「超級增加」,公司的宣傳是:「這種升級能幫助(會員)插隊排到最前面,受到潛在配對對象看見的次數提高一百倍。」每次的升級價格高達四十美元。雖然Tinder宣稱「超級增加」是終極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就鮑伯的經驗來說,配對次數只和他剛開始使用這個應用程式時相同。
鮑伯使用其他約會應用程式時,可能也有類似的經驗,因為其中絕大多數都以相同的原理運作。這種令鮑伯沮喪的狀況也可歸因於達爾文式惡魔。使用約會應用程式的人希望找到摯愛,或至少能夠帶來性感曖昧,但應用程式公司想的卻是另外一回事,他們想要把獲利提到最高,更精確的說,是希望使用者能夠持續使用下去,因此幾乎不會想要幫助使用者,馬上就找到永遠的靈魂伴侶。
使用者花在某個應用程式上的時間愈多,該應用程式就能從那個使用者賺到更多錢。如果哪個應用程式真的能夠幫助你找到一生摯愛,那就同時失去了兩個使用者,因為你不會再使用這個應用程式,對方也是。
對於應用程式最有利的方式是:用一開始的配對成功,釣到使用者,但又不幫助他們找到靈魂伴侶,於是讓他們一直「黏著」在這個應用程式,或許每次看到廣告時,就有可能購買升級服務,期盼自己能更快找到理想對象。
當然,這些應用程式並非完全都無法找出理想對象,如果真是這樣,那些單身者就不會使用這些應用程式了。使用者的最佳利益是盡可能快速找到最匹配的對象,但如此一來,使用應用程式的時間便會減少,這和公司利益完全衝突。所以說,約會應用程式並不會調整到最有利於迅速成就使用者的愛情。
因此,下次你使用這類應用程式的時候,要想到:眼前這個程式並不是掌握在愛神邱比特的手中,而是受到達爾文式惡魔的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