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當媽媽,也別忘了當「我」────
為自己和孩子們
勾勒出自由而幸福的人生
從第一個孩子開始學習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教養的抉擇」
從工作媽媽成為全職媽媽的轉換
從在家陪伴孩子十二年重回職場的準備
是為母的藝術,是生而為人無法捨棄的自由
從職場到家庭,再從家庭回到職場,美珍老師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一段「在身分轉換中尋找自我價值」的歷程。
──林俐君(綠君麻麻) 作家、閱讀推廣者
你樂在工作,也想兼顧育兒?
你投入家庭,卻日漸感到落寞?
你想重回職場,卻不知如何踏出第一步?
丘美珍曾是知名雜誌總編輯,樂在工作帶來的挑戰與成就。三個孩子陸續誕生之後,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拉扯,讓她不得不做出抉擇,放下職場光環,全心陪伴孩子十二年。在這段歷程中,她看到「陪伴的價值」,親子相處的時光,都將成為孩子的幸福資產。
孩子陸續上大學後,她發現自己財務無法獨立、變成「沒有故事的人」。她回到職場,重新享受工作帶來的快樂。
本書是關乎「親」與「子」雙方的生命教育,她告訴我們:
✦陪伴能夠成就愛
✦善用教養十大助力:1.陪伴、2.盟友、3.手足、4.界線、5.困惑、6.空間、7.洞察、8.提問、9.習慣、10.閱讀
✦不要被外界標準綁住,引導孩子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幸福,是教養的最終目標
✦用栽培孩子的熱情來栽培自己,重啟人生下半場
從這個社會的「工作體系」轉入「照顧體系」
在孩子家人身上花費了數萬小時之後
也許,在別人眼中
我變成一個姿態平凡、衣著不起眼、言語無味的歐巴桑
但是,就身為一個人的質地來說
我覺得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在人生的某個階段
如果能夠有機會好好的照顧別人
你的生命也會因此得到不凡的滋養
──────丘美珍
專文推薦
林俐君(綠君麻麻) 作家、閱讀推廣者
葉丙成 教育部政務次長
溫暖推薦
沈雅琪 神老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彭菊仙 作家
黃國珍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暨數位平台總編輯
蔡淇華 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按姓氏筆畫排序)
美珍說:「有了孩子,讓我變成更好的人。」我確實在書的每一部分,都感受到她的透澈、了然與智慧,不過度用力教養但持續深刻的覺察與思考。謝謝她在成為母親二十多年之後,願意總結這本不只關乎教養,更關乎人生體悟的母親手札、幸福指南。
──彭菊仙 作家
美珍以她親身的經歷體驗,敏銳的觀察發現,反躬自身的反思,廣博的知識匯整和思路清晰的細膩文字,將自己從面對身分轉換的思考,到陪伴孩子經歷不同階段成長相關的知識、經驗與智慧娓娓道來。
──黃國珍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暨數位平台總編輯
教養與閱讀教學的專家丘美珍,在三位孩子都升上大學後,苦心造詣為家長整理這本為教養增能的好書。丘美珍期待這本書可以增強父母親溝通、領導、管理及學習四種能力。並且在閱讀全書之後,可以不憂不懼,更有自信,為台灣教養珍貴的下一代。
──蔡淇華 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推薦序 當教養成為選擇,我們如何走向愛與理解的路上 林俐君(綠君麻麻)
推薦序 放下焦慮,陪孩子走一段自在的成長旅程 葉丙成
溫暖推薦 彭菊仙/黃國珍/蔡淇華
自序 充滿驚喜、驚嚇與驚奇的生命提問
前言 關於教養,我不做的幾件事
教養四不/陪伴能夠成就愛
第一部 不要恐懼,成為父母,許願成為更好的人
01教養就是「練習成為父母」
傳承價值觀/成為父母需要的能力
第二部 不要憂慮,善用教養的十大助力
02陪伴:與孩子共度的時間,就是愛
陪伴的價值/全職媽媽的陪伴/管教的壓力/工作父母的陪伴
03盟友:教養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
家人團隊:喘息照顧及情感支持/親子長照需要幫手/家長團隊:小村子召集媽媽一起陪伴孩子/社團洗禮:學校學不到的成長
04手足:能凝聚手足的,就是父母
手足的助益/安頓手足的機智/與父母獨處之必要/排解手足紛爭/避免比較,挑起競爭心
05界線:為心靈建立護城河
與工作劃出界線/覺得心痛時,不要沉默/練習設定界線
06困惑:幫孩子找到面對世界的姿態
探究孩子的性格/看見孩子的原貌/孩子找到面對世界的姿態/因為助人,走出性格陰影
07空間:決定五感體驗和人際關係的所在
空間帶來多元體驗/空間決定互動/運用空間,設定斷網規則
08洞察:手機時代的青少年教養
創意力來自真實世界/視力危機/手機引爆教養危機/不多問、不責備、不囉唆、一起玩/爸媽做不到的事,不要求孩子遵守
09提問:開啟對話的鑰匙
提問帶來深度思考/3W提問法
10習慣:好習慣是好僕人,壞習慣是壞主人
習慣的威力/高效的自律習慣/身教的典範
11閱讀:最強大的隱形教養
多元、好看,是最佳選書策略/依天賦選書,找尋人生典範/一次快讀二十分鐘/慢讀的收穫/在家閱讀的祕訣/AI時代的閱讀:關鍵字決定知識的貧富
第三部 不要受困於別人講述的世界觀
12窮養?富養?不如智養
長大之後的富養/以平常心看待日常生活/智養要花多少錢?
13學習與韌性
專注、發散與連結/這是孩子的功課,不是你的/五個正向小我,增加人生韌性
14考試是一種闖關遊戲
因人而異的學習風格/讓孩子決定要如何學習/如何面對孩子的段考/從段考練習專案管理
15生涯:怎樣是好工作?
父母更關注職業風險/學歷×學習能力/協助孩子兼顧理想與現實/列出正面及負面考慮因素
16少年運、中年運與老年運:人生成長八堂課
孩子一生的心理劇本/學齡後,教大於養/學習愛人的能力/實踐自己期待的人生
17教養的變奏
不再教養,決定陪伴/生物基因與生涯/負面表列更有智慧
第四部 不要忘記,我們最終希望孩子有幸福的人生
18抉擇:怎樣的人生,算是幸福?
人生的幸福元素/怎樣的人生,算是幸福?/八年級公立國中生的領悟
19讓家庭成為人生的聖地
讓家庭中的每個人更幸福/媽寶成長記
第五部 做為一個母親的旅程
20人生有伴
成為高齡產婦/命運的連結/與家人結緣
21民宿媽媽教養學
為母第一課:時間就是用來陪伴的/為母第二課:愛人如己,以身作則/為母第三課:紀律持家,帶來安全感/為母第四課:親子適當留白,做個民宿媽媽
22從工作媽媽變成全職媽媽那一天
兼顧還是取捨?/一萬小時的陪伴/成為更好的人
23當了十二年全職媽媽後重回職場,我學會的事
全職媽媽的溫暖陪伴/恐懼與落寞漸漸加深/媽媽也可以重啟人生下半場
自序 充滿驚喜、驚嚇與驚奇的生命提問
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重新回顧了自己做為母親的旅程,充滿感恩。
我是三個小孩的母親,成為母親至今進入第23年。我曾經是工作家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也曾經毅然辭去努力20年的工作,回家陪伴小孩。我擔任全職媽媽,長達12年。4年前,又重返職場,成為上班族。
在成為母親之前,我熱愛我的工作,全心投入。看到有同事捨棄職涯回家陪伴小孩,還跟她說:「其實小孩不用你陪伴,也會自己長大。」現在想到這件事,覺得白目。當時年輕的我,並沒有意識到親子陪伴的珍貴,我還停留在「人生以工作為目的」的階段,享受著工作為我帶來的成就感和安全感。
但是,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我的人生到了某一年,再也無法兼顧工作與家庭,必須做出取捨,結果我捨棄了職場,進入家庭。這些年來,心境起伏,有時覺得歲月靜好,有時覺得激憤難平,許多念頭在我的腦子裡和心裡互相激盪辯證,讓我對於職場與家庭的生態,有了更多的思考。
綜合言之,不論是身為工作媽媽或全職媽媽,在親子陪伴的過程中,我們在探索的其實是生命教育,也就是這三個核心提問:
人為何而活?人應該如何生活?人如何能夠活出應活的生命?
這是關乎「親」與「子」雙方的生命教育,如此宏大的提問,很難用三言兩語來回答,所以我不知不覺花了23年的時間,回溯歲月的軌跡,嘗試提出自己的答案,結果,就寫成了這本書。
透過這本書,我想傳達的訊息是:
1.親子關係是終身的,但親子教養不是:
任何親密關係都需要界線,親子關係也是。做為父母,在孩子未成年時,用心教養,但是,孩子一旦成年,我尊重他對人生的選擇,停止教養,因為,那是他的人生,不是我的。
2.做為父母,盡力就好:
身為父母是人生中很特別的挑戰,我們盡力而為。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覺得自己對孩子的付出,已經超過自己體力和財力的負荷,那就是該停止施力的時候。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們需要的是能夠以智慧陪伴他們的父母。
3.大人的幸福跟小孩的幸福,一樣重要:
成立家庭,是為了讓家裡的每一位成員都變得更幸福!在我們設想孩子幸福人生的時候,也不要忘記追求大人的幸福。
(摘自〈自序 充滿驚喜、驚嚇與驚奇的生命提問〉)
推薦序 當教養成為選擇,我們如何走向愛與理解的路上
林俐君(綠君麻麻) 作家、閱讀推廣者
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一路走來,我深知教養之路並沒有標準模式。太多的時候,我們在育兒現場徬徨、試錯、懊悔,再重新站穩、擁抱改變。而這本書,正是陪伴我們在迷霧中前行的那盞溫柔的燈。
美珍老師以「為母的藝術」為起點,帶領讀者回顧她做為職業媽媽、全職媽媽再重返職場的心路歷程。她的筆觸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更多的是一位母親貼近生活的真誠與柔軟。書中第一部〈不要恐懼,成為父母〉,一開頭就說明了她寫這本書的初衷:她告訴大家,當父母是現在進行式,是一個逐漸累積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如何在錯誤中學習,在愛裡成長」。這樣的開場,像一個深呼吸,也像一雙溫暖的手,撫平許多爸媽心中對「不夠好」的焦慮。
我尤其喜愛第二部〈不要憂慮,善用教養的十大助力〉。這一章節以十個主題展開,每一則都不只是理論,更有故事、有畫面、有情感的波動。其中提到「能撐起手足的,是父母」,讓我深有同感。在我們家,兩個孩子的個性大不相同,互動千變萬化,有笑有淚,而我們夫妻倆的情感穩定,就是孩子彼此建立連結的橋梁。父母如何愛,孩子就如何學會去愛;父母如何吵架、如何修復,孩子也會學去處理自己的情緒與衝突。教養的每一步,都是在為未來的孩子打造內在風景。
美珍老師認為和每個孩子獨處非常重要,為了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她特別安排了一個接送距離較遠的英文班,為的就是能夠多些時間和排行老二的女兒獨處。讀到這裡讓我非常感動,即使忙碌,美珍老師也會想盡辦法,擠出一點時間,用陪伴來增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摘自〈推薦序 當教養成為選擇,我們如何走向愛與理解的路上〉)
推薦序 放下焦慮,陪孩子走一段自在的成長旅程
葉丙成 教育部政務次長
記得我剛創辦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時,正需要一位出色的語文老師,那時候很幸運地遇見了丘美珍老師。美珍老師在加入我們之前,曾擔任知名財經雜誌的總編輯,文筆犀利且深具洞察力。然而,她後來為了更完整地陪伴家中的三個孩子,毅然辭職。
當我們邀請美珍老師兼職到無界塾教授語文課時,我內心充滿期待,也好奇這位從高壓媒體圈轉向家庭教育的資深編輯,會如何教導我們的孩子。沒想到,她的教學方式讓我深深驚豔。不僅能夠精準地引領學生探索語文的美妙與深度,更以細膩的觀察與深刻的關懷,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美珍老師不只是位好老師,更是一位難得的好媽媽。
在這本書裡,美珍老師真誠且無私地分享她一路走來的教養經驗,尤其強調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不要焦慮」。台灣的父母普遍承受極大的壓力與焦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擔憂孩子未來競爭力不足,因此常常過度安排孩子的學習時間。但美珍老師以她自身的教養歷程,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其實父母不必如此焦慮,也可以把孩子養得很好。
在書中她提到,當年為了讓第一個孩子不要落後於同儕,曾安排密集的補習與才藝課程,但很快發現這並不適合他們一家,甚至造成了家人的不理解與孩子的疲憊不堪。經過反思,她決定放手,選擇順應孩子的興趣與天性。15年後,她的三個孩子不僅健康平安地成長,更各自找到了喜愛且擅長的領域,學業上也都有亮眼的成績。
(摘自〈推薦序 放下焦慮,陪孩子走一段自在的成長旅程〉)
專欄作家/TED講者,曾擔任《經理人月刊》總編輯、《數位時代》編輯總監。現任職教育業。作品散見《天下》「獨立評論」、《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歷任記者、編者、作者、譯者、編劇、創意寫作老師,享受不同文字的多重面貌。
曾榮獲文化部優良電影劇本獎、中華基督教文字協會金書獎。應日本文藝春秋出版社邀約撰寫唐鳳專書,並收入文庫版。著有《我的99個私抽屜:唐鳳的AI時代生存心法》,與陳明蕾教授合著《教出雙閱讀素養》。
關注親子教育議題,以及女性做為母親的福祉,創辦臉書社團:「媽媽悅讀基地」、「幸福財女讀書會」。
2025/05/26
BBP50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6264173476
272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