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教養孩子不是媽媽一人的責任,知名作家丘美珍在《工作媽媽學會的事》中分享自身經驗,強調親子教養需要「協作團隊」,從三胎育兒與全職工作雙重壓力中,她體悟到家人、親友的支持力量,並提出「教養需要整個村子」的觀念...
教養不只是父母親的事,而是團隊協作的結果。在教養的旅程中,父母親務必要尋找能夠一起教養孩子的夥伴,而且,這些夥伴要具有某些能量,讓教養的結果變得更好。
現實世界中,父母能夠仰賴的盟友至少有三種:家人、家長、社團。
▍家人團隊:喘息照顧及情感支持
我們家的三個孩子,成長於大家庭。從出生到高中的階段,他們幾乎每天晚上都在大餐桌上,跟全家人一起用餐。大家庭的成員全部到齊是 13 人,包括了阿公阿嬤、大伯父全家四人、姑姑姑丈、我們家五人。
全家人同在的晚餐,具有神奇的儀式感和療癒的力量,吃飯是心情放鬆的時刻,不同的話題在餐桌上流轉。大人談白天的工作,孩子談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孩子從大人的談話中,了解職場的眉角,大人從孩子的談話中,重溫自己的年少時光,並且更新對新世代的理解。
這群家人就是我的「村子」,我的教養協作團隊。尤其在三個孩子是零歲、兩歲、四歲時,我還有全職工作,沒有家人幫助,實在無法度日。
在我 36 至 40 歲這 4 年,真正感受到蠟燭兩頭燒的痛苦。曾經不孕的我,體質轉變,結果在 4 年裡生了 3 個小孩。
在 35 歲生下第一胎後,老二在 2 年後來報到,之後是老三。孩子出生後,晚上要餵奶,很難一覺到天亮。懷孕到最後幾個月,因為孕肚壓迫,也不可能一覺到天亮。
那時先生在新竹教書,一週裡有三天會在新竹過夜,晚上我一打三,照顧 0 歲、2 歲、4 歲的 3 個小小孩,夜間睡眠品質很糟糕,白天一睜開眼睛就要準備上班。但是我太喜歡自己的工作,捨不得放棄,情願忍受每天睡眠不足的日子,如此過了 4 年。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的身心疲累到極點,下班一回家就忙著打點三個小孩,我忙到曾經一個禮拜沒有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我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晚上躲進浴室洗澡時,幼小孩子在門外一直敲門,問媽媽什麼時候出來?
然後,我刻意躲著,因為珍惜這一天裡面,唯一可以獨處的時間。我想拖延的時間長一點,孩子就會走開,自己去玩遊戲。
當我洗完澡,打開浴室門,看到孩子等太久,在浴室門口的地墊上趴著睡著了,一隻依戀媽媽的小狗一樣。我伸手把他抱起來,心裡充滿罪惡感。然後我抱他上床,之後講故事,哄兩個姊姊睡覺。
類似這種罪惡感,常常襲擊那時候的我。有一年母親節,我最好的朋友送我康乃馨,我只覺得想哭,我跟她說,我配不上康乃馨,我覺得自己是個很糟糕的媽媽。
▍親子長照需要幫手
現在想來,我實在太輕忽照顧孩子其實也是一種「親子長照」,絕對不可能由一人獨力承擔,尤其是照顧三個小孩。根據我的經驗,一個孩子如果能由兩位大人照顧,照顧者比較能有喘息空間。以此類推,三個孩子就需要六個大人。
雖然晚上大都由我一人單打,但是,很幸運的是,夫家是個大家庭,我跟先生的家人住在同一棟樓,不同樓層。後來我們家的三個孩子,的確是由公婆、大姑大姑丈,以及我和先生組成的六人團隊一起照顧。早上我出門上班前,會把老二老三帶到樓上公婆家,之後帶老大去幼稚園,自己去上班。
白天的時間,能幹的婆婆會負責照料孩子吃飯、睡午覺、洗澡,公公則負責帶孩子出去散步。傍晚,大姑和大姑丈從大學下課後,會陪孩子玩耍,讓公婆喘息一下。晚餐後,下班的我或先生,再把孩子們接回家。
回到家,通常已是晚上 8 點,三個孩子才有跟爸媽在一起的時間,他們會想要跟爸媽多相處,需要一路陪伴到他們就寢。
那幾年真的很累,因為假日也是以孩子為主的行程。我後來意識到,2003 到 2009 這 6 年,我的世界只由三點連接而成:我家、公司、公婆家。所謂的自我,真正存在的時間,就只有通勤到公司,以及從公司通勤回家的時間而已。
雖然生活不輕鬆,但我知道自己是幸運的,有家人一起組成教養團隊,令人安心。我就這樣且戰且走,撐了好幾年,直到老大上小學,我決定辭職回家為止。
孩子小的時候,家人團隊提供不間斷的陪伴,讓我的體力可以適當調節,減少暴怒,與孩子創造更多「有品質的相處時間」。直到現在,我都還是非常感念家人們的付出。
前陣子與大女兒聊天,問到:「你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有受到哪些大人的影響呢?」
她很肯定地說:「家裡的大人。」
她說,她從我這裡學到如何支持家人,從爸爸那裡學到如何均衡安排生活,從姑姑那裡學到批判思考的態度,從姑丈那裡學到自學的力量。
有陪伴就會產生影響力,家人團隊的正面陪伴,對孩子的人生的確有長遠的影響。這是我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