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工匠精神的瑞士概念股
優惠價
$480

工匠精神的瑞士概念股

尋找台灣投資出路的挑戰之旅

$480

書籍介紹

有中概股、手機概念股、LCD概念股、Intel概念股等各式各樣的概念股,那麼,瑞士概念股是甚麼呢?

資深投資顧問朱成志預測未來十年的潛力股,他說二十一世紀台股的兩大成長主流之一,便是「瑞士概念股」。

瑞士成功的祕訣是發展「量少質精、高毛利、高附加價值」的競爭策略,有別於過去台灣企業普遍採用的「薄利多銷、以量取勝」的微利經營模式。

朱成志在這本書中由投資觀點出發,藉著發掘瑞士,研究他們的外在環境及發展歷程,吸取其中的精華,再回頭宏觀台灣的中小企業,披沙揀金,找出投資台灣的下一步機會,挑選出值得投資人長期鎖定的「瑞士概念股」,由亂中找出新秩序,讓讀者有可能成為下一波財富重新分配的贏家。

工匠精神的瑞士概念股 尋找台灣投資出路的挑戰之旅

序文 台灣要學瑞士——朱成志新著提出了「瑞士概念股」 高希均
序文 台灣企業邁向國際擴張的新道路 柯承恩
自序 Swissmade到Future Taiwan 朱成志

第1章 出發:看見不一樣的理想國
前言
1-1 獨特的蛻變——曾經被看不起的民族
1-2 奇異的凝聚——國家認同的熱門案例
1-3 無聲的強大——英雄稀少的理性家園
1-4 祕密的配方——小地方大產業的典範

第2章 瑞士的隱藏力量
前言
2-1 在蘇黎世交易所探索全球金脈
2-2 日內瓦湖濱打造的「國際心臟」
2-3 發掘阿爾卑斯山的美麗商機 
2-4 隱身巴塞爾幕後的侏儸山工匠

第3章 瑞士企業的工匠精神
前言
3-1 機芯——瑞士的如意金箍棒
3-2 鐘錶——魚躍龍門的工匠傑作
3-3 瑞士刀——「以國為名」行銷全球
3-4 希格水瓶——下腳廢料的巔峰極限
3-5 工匠思維的精采提升——Swatch的大變革
3-6 工匠事業的二部曲:小而美→大而富

第4章 瑞士企業的全球布局
前言
4-1 用8500個品牌打仗的雀巢(Nestle)
4-2 顛覆內需產業格局的霍爾森(Holcim)
4-3 發展國家設備產業的機電巨人(ABB)
4-4 善用台灣,壯大自己的羅技電子(Logitech)
4-5 由藝珂(Adecco)看台灣的全球調度本領
4-6 全球研發費用比例最高的諾華大藥廠(Novartis)

第5章 我們的瑞士國度——「中台灣」
前言
5-1 中台灣打造的國際運動品牌
5-2 「以機輔電」的光學鏡片產業
5-3 衝向中亞的土產「祕密配方」
5-4 意想不到的「射出成型」產業

第6章 台灣企業的工匠精神
前言
6-1 威廉.泰爾到成吉思汗的蛻變與矛盾——鴻海精密最具工匠精神
6-2 法鼓山與故宮攜手創造的台灣驚豔——華碩與琉園的「極致工藝」
6-3 GE學院傑克威爾許的台南分校——苦熬十年通過6sigma考驗的榮剛
6-4 醫生工匠與礦工之子的殊途同歸——台灣散熱產業的工匠精神
6-5 白雪公主少不了的台灣七矮人

第7章 台灣企業的全球布局
前言
7-1 台灣「數碼工匠」的十字軍東征
7-2 台灣心臟元件的銀牌與銅牌 
7-3 後王永慶時代的維多利亞女皇
7-4 台灣品牌大師的先蹲後跳
7-5 東方騎士向歐洲城堡進軍

第8章 台灣「瑞士概念」與「瑞士正宗」的異同
前言
8-1 1859年瑞士傭兵的轉型,2004年台灣傭兵的焦慮
8-2 瑞士人通過德國進世界,台灣人進入中國找跳板
8-3 瑞士古城孕育工藝傑作,台灣廟會苦尋文化養分

第9章 如何選擇台灣的「瑞士概念股」
前言
9-1 從「左右逢源」到「登峰造極」
9-2 從「商業品牌」到「消費品牌」
9-3 由「瑞士概念」到五張「巴菲特藏寶圖」
9-4 由「洛桑智慧」到打敗華爾街的「人工智慧」

第10章 尾聲——看見不一樣的台灣
前言
10-1 務實的人道精神以柔克剛
10-2 實踐台灣的「蒙特梭利訊號」
10-3 超越「末代武士」的悲情宿命

台灣要學瑞士——朱成志新著提出了「瑞士概念股」

高希均(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總裁)

日本人追求市場、美國人追求利潤、法國人追求享樂、英國人追求失落的驕傲,瑞士人說:「我們只追求完美。」

(一)全是瑞士的天下

2005年是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的百週年紀念。請問:百年前(1904)愛因斯坦在哪裡發表了不朽的相對論?接著再問:

‧每四年決定奧運地主國的國際奧林匹克總部設在哪裡?
‧代表國際人道關懷的國際紅十字會總會又在哪裡?
‧受到各國政府重視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分別由世界經濟論壇(WEF)與洛桑管理學院(IMD)研究發布,它們是哪個國家的獨立研究機構?
‧被認為「全球最重要的年會」,每次都聚集千餘位世界級的政治、企業、非營利組織的領袖們參加,地點在哪裡?誰發起組織的?
‧三峽水壩與北京奧運需要最精密可靠的發電機組,是由哪一個國家的公司得標承製?

總結來說:這個國家的每人平均所得近40,000美元,幾乎一直是世界第一。它的名字是什麼?

答案竟然都是一個人口七百餘萬的小國:瑞士。

(二)不可忽視的新觀點

遠在中歐的瑞士,一直是東方人嚮往、而又遙不可及的人間淨土。如果人間真有天堂,那麼這個小而美、美而富、富而好禮的社會,不是上天掉下來的。

正如本書作者朱成志先生所觀察到:那是幾世紀以來,瑞士人民以工匠精神、人道關懷、務實態度及世界格局塑造出來的。

認識作者近二十年。經過他自己的學習及努力,成志已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投資理財專家,他長於思考,又擅於分析,這些優點已受到大家肯定。在本書中,他敏銳地觀察到台灣要以瑞士為師,向瑞士學習,台灣才有機會開闢另一片天地。

作者在十章篇幅中,前四章分析瑞士為什麼值得尊敬,行文簡潔,故事生動;後六章敘述台灣可以學習與效法之處,處處出現新意與創見,值得企業界、政治人物與意見領袖們,共同討論。我們應當要把「瑞士能,台灣為什麼不能」,變成一個全國性的議題來激勵自己,提升自己!

(三)「瑞士概念股」的提出

我不研究個人的投資與理財,更不懂股票市場的操作與起伏。成志是這一方面的專家,書中所提出的「瑞士概念股」,從我這個股票門外漢來看,是超越短線操作,極有前瞻性的。

企業要永續經營,必先要正派經營;要正派經營,必先要有可靠的人與可靠的產品。這正就是當前台灣值得提倡瑞士「工匠精神」之切入點。有了工匠的專注,製造了高附加值的產品與走向世界市場的策略,這種企業就不會坐井觀天,不會甘於小成;自然也就容易擁有國際競爭力。

做為一個投資人,不能只看一個公司今天的盈餘,更要看它明天的市場潛力。「瑞士概念股」提醒投資人要有遠見!

「瑞士概念股」所強調的是指那些企業要具有:
.鍥而不捨的工匠精神,製造成獨特的優良產品。
.走出台灣,以大陸為跳板,再進軍全球。
.開創自己品牌,跳脫代工模式。
.不能忽視企業併購的快速成長策略。
.跳躍家族治理與世界接軌。.把一個國家文化與精神溶入產品與全球策略。

在這些概念下,作者提出了台灣一些公司已具有這些特質,有些公司不是媒體常看到的方向,這正是投資者所不可忽視的,也是本書對社會各界極具參考價值之處。

台灣要學瑞士,不只是「瑞士概念股」,而是要學習瑞士文化與瑞士精神。歸納起來,大概有七項:

(1)國家小,但視野寬、格局大。
(2)中央政府干預少,地方自治強。
(3)儘管語言多、人種多、政策辯論多、但內耗少;人人守法、自愛、互尊。
(4)產品以設計、品質、獨特性來征服國外市場。
(5)商人的感情屬於瑞士,商人的腳步走向世界。
(6)企業以瑞士為起點,以全球為競技舞台。
(7)以國際中立、人道關懷、法治規範、存款安全贏得世人信賴。

換一個方式來形容瑞士:
.以幾百年所孕育的「工匠」精神,反映出瑞士人的專注與投入。
.以重要國際組織之林立於日內瓦,反映出瑞士人人道關懷、國際視野與擁抱世界的格局。
.一直發揮了以「小」搏大,以「質」制量,以「中立」對付週邊強權,屹立於世界。

成志在第十章中提出了忠告:

「『1859年瑞士傭兵轉型,2004年台灣傭兵(指:代工生產)也能轉型』,這個時代來了!政府不轉型不行,台灣企業不轉型不行,而投資人的思維不轉型,更不行!

原地空轉,一定會成為『末代武士』,一定永遠都還是受傷的獅子。只有持續尋找投資台灣下一步機會的人,才有可能領先而不會空轉。」

這是一本值得大家省思的書!


 台灣企業邁向國際擴張的新道路

柯承恩(台大管理學院教授)

台灣數十年來依靠國際貿易發展經濟,2003年台灣GDP總額在世界排名二十三位,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中,已經是全球經濟中的主要國家之一,且台灣的科技產業,更是全球產業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克服島國心態,由小而美走入全球

也因為台灣並沒有陸地相連的鄰國,使得一般人出國必須靠飛機,不像歐洲大陸國家搭火車、汽車便可以到另一個國家。這有什麼影響?一般人所謂島國心態,就是因為海島與大陸隔絕,比較容易自成一格,而不易融入多元文化的環境,島國環境所形成的地理與心理阻隔,是台灣在追求國際化的過程中需要克服的。

在朱成志新著《工匠精神的瑞士概念股》一書中,從全球兩百多個國家中,找出「歐洲陸上島國──瑞士」的企業國際化發展路徑。對照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島國的地理環境,兩者相似的處境,預告台灣產業下一步發展的新道路,顯得貼切而有趣。

瑞士企業能從歐洲中心的蕞爾之地,發展成全球化的國際企業,其成功之道,在於家族企業願意開放權力,強化公司治理,讓家族企業走出「家天下」的格局,克服「島國」心態,大開大闔地步入國際,接受挑戰。

成功的經營者也可能因為過去的成功,建立了權威,或過度的自信,而不易接受不同的意見。所以建立一個可以讓資訊周延暢通的機制,極為重要。瑞士能由「小而美」到「大而富」,公司治理制度是其中成功的一環,也是近幾年來,國內外資本市場與產業界所注重的企業基礎!

由歐洲心臟出發,看見企業擴張新視野

2002年,台大EMBA開設「歐洲產業與經濟發展」一課,我帶領學員到奧地利、匈牙利、捷克三國參訪,今年又訪問了義大利、瑞士及法國,雖然歐洲許多國家規模不大,彼此有競爭、有合作,發展許多特殊的產業,例如瑞士的金融、義大利的皮件精品、荷蘭的花卉等,都值得台灣產業參考,在與歐洲各國產官學界的代表會晤後,也引發更多同學對歐洲的興趣,這些都是實際上促進台灣社會走入國際化必要的步驟。目前台灣外交的發展有其困難,但透過學術的平台,許多實務面有經驗的企業界人士,往往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關鍵。交流就是一種學習,朱社長在台大三年EMBA課程中,除了學習,也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分享,「瑞士概念股」是一種新視野,他也花了三年才完成,這本書有如他的第二本論文。

在台灣的出版媒體,常常以美國企業發展,或者是新興的中國市場為研究主流,對崛起的歐盟的發展,關心甚少,在這本書中,由歐洲心臟出發,詳細分析瑞士企業擴張的財富地圖,為台灣企業擴張的成長發展開啟另一扇窗,實在值得台灣企業主管以及投資人細細品味。

朱成志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投資理財專家,他長於思考,又擅於分析,在本書中,他敏銳地觀察到台灣要以瑞士為師,向瑞士學習,台灣才有機會開闢另一片天地。

本書處處出現新意與創見,值得企業界、政治人物與意見領袖們,共同討論。我們應當要把「瑞士能,台灣為什麼不能」,變成一個全國性的議題來激勵自己,提升自己!

——高希均(財團法人知識經濟與管理研究院董事長)


台灣的媒體常常以美國企業發展,或者是新興的中國市場為研究主流,對崛起的歐盟的發展,關心甚少。在這本書中,由歐洲心臟出發,詳細分析瑞士企業擴張的財富地圖,為台灣企業擴張的成長發展開啟另一扇窗,實在值得台灣企業主管以及投資人細細品味。

——柯承恩(台大管理學院教授)

朱成志 作者

大同大學機械系畢業、台大EMBA財金所碩士。CSIA証券分析師,現任萬寶週刊社長、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中華民國投信投顧公會監事、 台灣大學財金系友會總幹事、大同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

朱社長為efund基金網及萬寶投顧創辦人,曾任 中央國際投信董事長兼總經理、中華民國證券分析協會理事、中華民國投信投顧公會理事,擁有二十多年證券、投顧、投信、創投服務資歷,並於57頻道擔任華山論劍節目主持人。

著有《朱成志教你挑戰巴菲特》、《工匠精神的瑞士概念股》(天下文化)、改變您發財的DNA》、《漲跌之間》、《股市護身符》。


2004/12/20

BCB305

天下文化

平裝

20.5×20cm

黑白

986-417-373-1

295

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