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金融與美好社會
優惠價
85
$408

金融與美好社會

諾貝爾經濟學家帶你認識公平、效率、創新的金融運作

Finance and the Good Society
書籍介紹

「席勒身為預見金融浮濫的權威分析者,
當他開口為金融辯護時,我們都應該側耳細聽。」

──馬丁.沃夫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席勒曾兩次高瞻遠矚,預見網路泡沫和房貸泡沫的危機。而這次,他再一次展現睿智深遠的眼光,當世人仍在金融風暴的餘波裡驚懼未平,忙著為金融裹小腳時,他已在為社會對金融矯枉過正的退縮態度感到憂心。於是,他再次挺身直言,為金融正名辨義。

金融做為一門科學、一種行業和經濟創新的來源,它在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如何幫助人們推動美好社會的目標?它如何能促進自由、繁榮、平等和經濟安全?我們如何能夠使金融民主化,使它進一步造福全人類?席勒認為,金融並不是社會的寄生蟲,相反地,創新開明的金融體系是文明進步社會絕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席勒主張,與其消極限制,不如積極管理,推動金融走向公平、效率和創新。

這本書,寫給政策制定者,寫給金融工作者,更寫給即將踏入金融圈的眾多學子。席勒期待他們在專業上重拾自信和使命,在職涯裡發現定位和期許,讓金融創新成為實現美好社會藍圖的力量和契機。

推薦序 有「德」才能走向金融民主化金融創新之路/吳惠林
推薦序 金融的善惡雙重性格/沈中華

平裝版序
自序

前言 金融、管理和目標

第一部 各司其職
第1章  執行長
第2章  投資經理人
第3章  銀行家
第4章  投資銀行家
第5章  抵抽貸款機構和證券化機構
第6章  交易員和做市商
第7章  保險業者
第8章  市場設計者和金融工程師
第9章  衍生金融商品供應商
第10章 律師和理財顧問
第11章 遊說團體
第12章 監管人員
第13章 會計師和稽核員
第14章 教育者
第15章 公共財融資者
第16章 穩定經濟政策制定者
第17章 信託機構和非營利組織管理者
第18章 慈善家

第二部 失落的美好許諾
第19章 金融、數學和美感
第20章 金融家、藝術家與理想主義者
第21章 冒險的衝動本能
第22章 守常與守舊
第23章 債務和槓桿
第24章 金融黑暗面的負面誘因
第25章 金融投機的重要性
第26章 投機泡沫及社會成本
第27章 不平等與不公義
第28章 慈善事業的挑戰
第29章 資本所有權的分散
第30章 昔今歷史裡的幻覺

結語 金融、權力與人性價值

各章注釋
參考書目

有「德」才能走向民主化金融創新之路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讓金融發揮正面功能

本書是席勒在耶魯大學講授25年的金融課程講義的通俗版,全書主要有兩部,第一部講述各個金融角色的分工合作,第二部則剖析金融的願景並檢討得失。席勒解說金融歷史的演化,清楚描述從事金融業務的各個角色,最後在結語中,語重心長地對「金融、權力與人性價值」作感性告白。

席勒指出:「金融的民主化與人性化密切相關。金融離不開人性,我們對人類心理的了解愈透徹,金融會將這種知識納入體系、模式和預測中。」他也強調:「完善的金融資本主義能為權力鬥爭建立安全的競技場,而不致引發暴亂。想獲得這樣的體系,需要適當的創新,將金融變得更人性化,並且考量到從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中得到的更多知識。目前還沒有已知的經濟體系能夠改進人性中的攻擊衝動,但至少能夠加以緩和。」席勒明確地表示:「金融機構的進展比軟硬體發展更重要。金融體系本身是一個資訊處理系統,是建立在人力基礎而非電子元件基礎上的系統,而且人工智慧領域要取代人類智慧還言之過早。」

對於金融、金融商品和金融制度,有克魯曼「返本歸真」回到無趣傳統的保守路,有席勒繼續創新並做機制設計的積極前進之民主路。無論哪一條路,「倫理道德」都是「行為人」必備的條件,尤其創新之路更是如此!否則美好社會非但不可能來到,悲慘社會將在前面等著呢!所以,我們還是期盼席勒能成功地將優良道德融入華爾街文化。


金融的善惡雙重性格

沈中華 台大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心理學家認為,許多人具有雙重甚至多重個性,同樣地,金融也具有雙重性格。金融的第一性格可能有如天使般良善,例如協助企業融資、推動經濟運轉。另外,在股票市場上,每個人只認購一小部分股份,但集合起來卻是一大筆資金,有能力、富創意的企業家募集到這筆錢,就能充分發揮,開創新格局制度,但當創意失敗,由大家分擔損失,故損失有限。另外,金融制度本身也住著一個魔鬼,由於股東的要求,對經理人產生莫大的壓力,急著追求很高的利潤,人們變得急功好利,甚至涉足內線交易、做假帳,最後帶來災難。

歷史告訴我們,在大部分時間與大部分地區,金融都是善蓋過惡。但每隔四至八年,天使開始鬆懈,善念衰退,魔鬼心態開始滋長。一旦惡大於善,金融體系瓦解,這時人們稱之為「金融危機」。為了壓抑魔鬼,政府祭出兩種方法,一是鼓勵公司自願潛心向善,即公司治理或企業社會責任;一是強力嚴格管制,例如充分要求揭露訊息、違規處以巨額罰款。

歷史上,金融的善惡兩股力量不斷循環交錯,故「金融能否與美好社會共處」,端看這兩者的力量大小。

羅伯.席勒 作者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著作《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曾與艾克羅夫合著《動物本能》。


林麗冠 譯者

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譯有《誰說人是理性的》、《漫步華爾街》(合譯)、《稱職主管16堂課》、《專案,就是要這樣管理》、《決策制定》、《廢墟中站起的巨人》、《我的祕密河流》、《在地的幸福經濟》、《兩性大和解》、《Top Sales報告》和《星際遊俠》等書。


2014/12/25

BCB539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5.1×21.6cm

黑白

9789863206279

400

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