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2000年5月20日,李登輝即將卸任,結束十二年的執政生涯。對這位在台灣轉變的關鍵時刻,擔任關鍵性角色的總統,已到了總結評論其功過的時刻。
本書作者張慧英是資深政治記者,以專業的銳利之眼觀察;深刻之筆刻劃,將李登輝一路走來,聲勢從「起」到「盛」到「衰」到「破」的歷程,做了詳盡的回顧與分析。李登輝強烈的個人特質,對於國內政局、外交處境、兩岸關係、憲政體制轉變,都發揮了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要了解台灣從民主化到叢林化,從白色恐怖到黑今恐怖;李登輝個人從眾望所歸到眾矢之的歷程,本書是最清楚的顯影。
出版者的話 台灣政治的轉捩點 高希均
——郭正亮、夏珍、張慧英三書問世
前言 歷史的必然,個人的偶然?
——李登輝十二年總評
第一部 內政
拋開舊制
狂飆街頭
李登輝的個人特質及影響
李登輝的鬥爭術與鬥爭史
族群vs.新台灣人
李登輝與民進黨
媒體的角色
蘇志誠這個人
李登輝與國民黨
李登輝與新黨
第二部 外交
破冰之旅
李登輝與中美關係
務實外交
走向聯合國
重返國際社會
援助科索沃
第三部 兩岸
李登輝的大陸政策理念
風波兩岸十二載
美中台 難解的三角習題
台灣民主化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第四部 修憲
憲改起手式 國是會議
第一階段修憲
第二階段修憲
第三階段修憲
國家發展會議
第四階段修憲
第五階段修憲
第六階段修憲
失夢的年代
李登輝十二年大事紀
前言 歷史的必然,個人的偶然?——李登輝十二年總評
張慧英
時代的軌跡中,有必然,也有偶然。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是必然;這段必然落在李登輝手中捏塑翻攪,卻是偶然。如此的發展,必然帶來許多染著李登輝個人色彩的偶然,而從某個方面看,有些偶然,也也未必不是必然。
當年李登輝繼任總統,於他,於台灣,都是一個偶然。但民主開放之大勢已澎湃奔流,時代的巨輪震天撼地,任何人接掌總統職位,都不可能長期抵擋這個前進的必然。因此,李登輝接續發動的民主改革,一步步皆呼應著時代與這片土地的吶喊,其方向,就歷史的眼光看來,是必然。然而,在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威權文化下,初現崩動的集權體制,與國民黨內的獨裁運作,又必然留下了一個強人繼生的空間。同時,經過百年的殖民主義與集權壓迫後,台灣人民受挫的主體尊嚴渴望平反,又必然視第一個登上大位的台灣人總統為省籍精神領袖。在這種環境下接掌總統職權及國民黨黨機器的李登輝,必然逐漸崛起成為新民粹強人。而權力必然讓自我膨脹,不受制約的權力,更必然導致自大和腐化。
李登輝強烈的群眾魅力,是上天偶然的恩賜;但他在推動民主改革的同時,逐漸地擴張權力、成為叱吒政壇的唯一宗主,卻是人性下之必然。他遼闊的視野格局、大膽的政策氣魄,固執獨斷的個性、魯莽粗糙的手腕,為這十二年來的政治發展、外交工作及兩岸關係,帶來了許多偶然。但在台灣大步奔向民主改革之際,重新建立起鏤鑄於本土的主體意識、尋求參與國際社會、抗拒霸權中共的政治兼併,卻又是時代發展下的必然。而他所領導的國民黨在民主化的壓力下,援派系黑金之助,飲鴆止渴地延續政權,又迷信於「李登輝情結」的效應,終於被愈來愈嚴苛的民意所拋棄,同樣也是必然。
綜觀李登輝走過台灣的十二年,可以依他的三段任期作畫分。在三段任期中,他的聲勢由「起」而「盛」到「衰」至「破」,一路留下了跌宕的足跡,也起伏著台灣這十二年間的風雲激盪。
衝撞而起
第一段任期,是從民國七十七年繼任總統到民國七十九年總統選舉止,基本上是接收蔣經國所遺下的任期,這也是李登輝「起」的階段。黨政軍情權付之闕如的李登輝,首先要做的,是抓權。此時,民主改革的時代潮流、本土反對力量和渴望自由開放的民意,均成為他掃除舊有威權體制的政治後盾。戰術上,他可以妥協於拉攏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例如先後讓李煥及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長,但在整體的方向上,卻一直朝民主改革前進。而隨著「台灣人出頭天」的長久渴望在他身上得到應允,他也迅速成為享有民意支持的省籍領袖。此外,他拆解黨內舊勢力,讓國民黨逐漸本土化,同時建立起自己的新勢力。在黨內權力結構換血的過程中,也因權鬥而導致激烈的分裂、對立與仇恨。
雖然內政上還沒抓穩權力,李登輝對外交及兩岸問題,此時即已展現出強悍獨斷的作風。他立即回應民意對外交突破的渴望,積極替「漢賊不兩立」的外交政策鬆綁,改採「參與重於名稱待遇」的務實策略。兩岸的接觸交流愈益開放,民間的探親、旅遊、貿易開始滋長。他大膽地摒除對共匪「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不但決定派團出席馬尼拉亞銀年會,製造官方國際組織出現「兩個中國」的首例,更派團赴北京參加亞銀年會,強力在國際間塑造兩岸平等共存的態勢。但大膽的步伐,並未能改變中共的對台政策,中共反而對他的統獨立場產生疑慮。
這個階段,是整個新舊時代交替的衝撞階段。新的要來,舊的不肯走。台灣人民對內不願再困頓於政治參與受威權剝奪,對外不願再困頓於國際參與受中共剝奪。李登輝在此時推動民主改革,剷除舊有威權,完全順著時代與民意前行,而時代與民意,也在短短兩年內,將他推上了權力的崛起。
直上巔峰
第二段任期,是從民國七十九年當選第八任總統起的六年,這是他「盛」的階段,所有他能做到的最大成就,都在此完成。儘管是由激起「野百合學運」的「萬年國會」所選為總統,但李登輝至此才取得了屬於自己的任期,有了進一步推動改革的正當性。為了凝聚改革共識,他召開國是會議,援引在野黨的力量,開啟政黨政治協商模式。接著結束動員戡亂時期、廢除臨時條款、還政於民、終結白色恐怖,將飄浮的國家認同拉回台澎金馬這片土地上。先後進行了兩次修憲,逐步實現國會全面改選、省市長民選乃至開中國歷史先河之總統公民直選,也因此漸漸孕生出一個嶄新的台灣主體意識。這個階段的修憲工程,都是順應著民意的要求進行,一步步地,把民意期待已久的願望實現,因此獲得了普遍的肯定。台灣穩健的民主改革,更讓李登輝博得了「民主先生」的國際美譽。放眼全亞太地區,在一片以「亞洲價值」抗拒第三波民主化潮流的威權國家中,只有台灣的李登輝,是唯一主動排除萬難往民主自由飛奔的領袖。
但在此同時,總統的權力也逐漸擴張,不只可以提名司法、考試、監察三院的人事,讓監察院對總統制衡功能形同跛腳,行政院長的副署權也受到縮減,削弱了總統所受到的牽制。國大的職權,在不斷的廢國大呼聲中,反因修憲權在手,而不斷逆勢增強。
李登輝在這個階段擺脫了郝柏村,也除去了他在政壇上的最後一個敵人。流派之爭勝負底定,非主流派出走成立新黨,國民黨終於正式分裂。之後,黨政軍大權全部入手,黨內既無人可以匹敵,社會聲望更是如日中天,他也因此而愈來愈自滿,自信愈來愈強。但在多項選舉開始進行後,在野勢力迅速崛起,顢頇老店國民黨面臨強大的市場挑戰。為了維繫政權,國民黨在本土化的同時,也逐漸黑金化,分裂加上黑金,導致國民黨形象如江河日下,高素質人才流失,缺乏新血加入,氣勢不斷衰敗。
此時李登輝也大力推動「務實外交」,除了尋求重返聯合國外,更頻頻出訪,將他的出國視同帶領台灣走入國際社會。在民國八十三年到八十四年間,總計出國四趟,訪問了十個國家,其中大部分和我國無邦交。最後更突破重重困難,成功實現了訪美的目標。他的國內聲望隨之急速攀升,但也引起中共的強烈抗議與反彈,最後竟首度將軍事手段引人兩岸外交戰中,以軍事演習及飛彈試射對台灣進行恫嚇。
這個階段裡,兩岸進入制度化對話的時代,在海基會與海協會的中介下,兩岸對各項事務性議題持續磋商,最高成就是在新加坡舉行了「辜汪會談」。但李登輝所追求的,是要中共承認台灣的獨立主權地位,給予台灣國際空間並放棄對台動武。由於中共始終不改打壓台灣主權地位的政策,企圖藉政治談判達成確認台灣屬於中共的目的。因此,李登輝一直以各種方式抗拒兩岸政治談判,並且積極經營外交工作,作為在兩岸抗衡時的籌碼。
民主改革的重大功績,外交突破的亮眼成果,以及中共文攻武嚇導致的民意反彈,讓李登輝的聲勢在七十九年的首次總統直選時衝上巔峰,以五四﹪的壓倒性勝利,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由人民直接選出的元首。
走向破局
第三段任期,是他當選第九任總統後的四年。在這個階段中,李登輝卻聲勢逐漸自盛極轉「衰」。所有他做不到的、做得不對或不好的,問題都在這個階段一一浮現,但已經膨脹的自我與久享權力後的怠惰傲慢,讓他無法及時自我校正,終至走向「破」局。
他引以為傲的憲改工程,在這個階段開始和民意脫離。嘗到民主自由果實的台灣人民,目光往前看、往切身看,開始關切治安、環保、福利政策及政治品質等議題,對憲政改革已無特別的要求。李登輝卻因為國民黨未掌握國大修憲權,而和民進黨再度聯手,達成了凍省、總統可自由任命行政院長等並非民意所迫切要求的修憲案。此時的修憲,是國、民兩黨的權力遊戲,和民意甚至民眾切身利益都不相干。無論修憲前或修憲後,李登輝都未曾努力與民意溝通,而凍省引起的爭議久久不歇,埋下了宋楚瑜日後自行參選總統及國民黨政權易手的伏筆。到了他任內最後一次修憲時,朝野國代竟通過自延任期的國會改革方案,引起輿論大譁,群情激憤如對當年的「萬年國會」,李登輝推動憲政改革的評價再為降低。
凍結省級選舉的後遺症之一,是省議員轉進立法院,將原本集中於地方層級的黑金主力引入國會殿堂,以致黑金政治迅速蔓延猖獗,整體政治風氣益趨敗壞,台灣地方議會的議長及民代有黑底的比率之高,堪屬另一「台灣奇蹟」。種種政壇亂象,令民眾深惡痛絕。台灣人民好不容易走出了「白色恐怖」,卻又淪入了「黑金恐怖」。但對於這些問題,李登輝卻都不曾試圖矯治,以致於渴望優質民主的民眾對他深感失望,不再相信他能繼續推動改革。
在對外關係方面,台灣的國際地位明顯因民主化而有所提升,不隸屬於中國的獨立主權地位也益加確固。但李登輝強行訪美,雖然逼得美國對維護台海和平作出軍事表態,卻也造成美國行政部門隨後以修補美「中」關係為第一要務,不但和中國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柯林頓訪問中國大陸時還親口說出「三不」。而兩岸關係同樣陷入低迷震盪,直到「辜汪會談」才重新接觸,但中共已不願再用「白手套」談事務性議題,而全力向政治談判施壓,並藉美國箝制台灣的國際定位,讓美國的對華政策逐漸往中國傾斜。李登輝於是提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以作為台灣和中共政治談判時的安全網,但又為兩岸關係帶來新一波震撼。而中共在台灣大選前發表「一中白皮書」,更進一步以武力促成統一談判,使得台灣維持現狀的空間大為壓縮,也為台海及亞太安定投下了重大變數。
就在如此的內外激盪下,李登輝所領導的國民黨在第十任總統大選中慘敗,失去了在台五十五年的執政權。就時代的發展及國民黨的日趨衰敗而言,這其實是一個必然的發展,但對自認充分掌握時代及民意脈動的李登輝,卻無異是一大挫敗。更難堪的是,部分黨員強烈要求他下台,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前連續抗爭數天,令社會為之不安,省籍情結隱隱醱酵。李登輝作為一位「民主先生」,終究未能如民主國家的政黨領袖一般,在敗選後立即道歉請辭,以致引發街頭衝突,讓台灣的抗議衝突繼首度政權和平轉移後成為世界媒體的焦點,是他政治生涯的一大敗筆。他的「衰」勢,至此走入了「破」之局面。
整體評價李登輝的十二年,平心而論,功是遠多於過的,因此最後雖「破」而未「敗」,不能完全抹煞他之前十二年的付出與成果。他在前兩段任期中,的確克服了許多艱難,為提升台灣盡了極大心力,其膽識與意志均非常人所能及,也獲致了重大成果,讓台灣有脫胎換骨般的蛻變。但久掌權力的他,卻依舊無法免於必然的自大老化。一個人畢竟心力有限,總統寶座坐到第三段任期時,李登輝的氣勢其實已現疲態,而且鋒芒使盡,無法再作衝刺。但在這段任期裡,無論對憲改、外交、兩岸,他都急著想留下更多的歷史功業,只是心餘力絀之跡明顯可見。不過,雖然他對政治趨於黑金化難辭其咎,但政權的變天,卻也顯示出一個積極的訊息,即他所啟動的民主化,已經逐漸建立起民意對政治品質的洗滌力量。無論未來政權如何更替,都必然要面對愈來愈強大的民意汰擇,這會是將台灣民主從沈淪之境向上提升的重要拉力。
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倫敦政經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畢業。曾任:自立晚報記者、時報新聞周刊駐英記者、中國時報主任記者。 現任:中國時報採訪中心副主任兼主筆。 著作:《外交目擊》(時報)、《超級外交官──李登輝和他的務實外交》(時報)、《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天下文化)、《別笨了,問題在政治》(時報,合著)、《危機處理聖經》(天下文化,合著)、《提筆為時代──余紀忠》(時報)等。 譯作:《夜訪吸血鬼》(時報)、《這就是強暴》(平安文化)、《拯救奧菲莉亞》(平安文化)、《聶魯達的信差》(皇冠文化)、《一腳踩進小美國》(皇冠文化)、《在洋紫荊旗下》(時報)、《海餅干》(平安文化)、《邱吉爾的領導智慧》(天下文化)等。
2000/05/15
BGB13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686-9
340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