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只要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獨屬的美麗天賦,就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引導者、鼓勵者的角色,因為孩子們只有找到天賦,才會找到自信;只要我們仍沿用成績至上的評比,有些孩子便永遠是輸家。
Photo:Jérémy Lelièvre, CC Licensed.
每一個孩子都有獨屬的美麗天賦,因為孩子們只有找到天賦,才會找到自信;只要我們仍沿用成績至上的評比,有些孩子便永遠是輸家。
職業無貴賤
二○一五年十月《聯合報》報導指出,全世界排名第七的富裕國家丹麥,擁有與眾不同的「反菁英教育」:其教育主事者認為,與其培養一%的菁英,不如重視九九%的群體。
在「群體教育」的目標之下,丹麥教育重視「參與」,而不是把其他人踩在腳下的「爭勝」概念,因此,課堂教的是九九%學生可以吸收的知識,而非針對一%的天才設計高難度題目,以確保「一個學生也不放棄」。
然而,多年前,推動這種教育之際,丹麥國內也曾有人擔心缺乏培育菁英的制度,將減少丹麥的競爭力。
事實證明,丹麥人的「反菁英教育」,在各領域培養出的傑出人才,並不少於其他國家,甚至在很多領域居於領先地位。
職業結構應該是「正金字塔」
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社會或公司,從真正的職業結構需求來看,都應該是「正金字塔」結構,也就是基礎、中階的技術人力占大部分,做為社會運作的堅實基礎。
然而,現今的高等教育,卻呈現一種頭重腳輕的「倒金字塔」結構,每一個科系都被冠上「管理」的帽子,卻沒有人願意做「被管理」的工作。
高職生努力升大學,到美其名的科技大學就讀,由於錯誤的評鑑制度,又引進一大堆空有學歷、沒有實做經驗的學術教授,於是老師不從實務著手,反而要學生研究一大堆沒有必要的理論學說。
這樣下去的結果,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眼高手低,在學校學不到實務,只學到理論,出了社會、進了企業,在管理人才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只好把大學生當中學生用、研究生當大學生用、博士生當碩士生用。
或者我應該說,大部分的企業(如:我所認識的飯店、餐飲業),根本就不敢用博士。
有了這麼多的高學歷人才,我們反而看到,許多年輕學生因為人生實務經驗不夠成熟,欠缺技術、人格、文化、社交等元素,而這些卻都是學校無法提供、也學不到的重要社會能力。
形塑有能力與自信的社會公民
其實,我得在這裡指出,「社會金字塔」本身也是值得批評的過時觀念。因為在文明社會,一個大學教授的薪水,未必一定要比一個高級技師高,只不過是各人發揮所長,在不同領域貢獻社會而已。
如果我們貫徹職業本無貴賤,那麼不論是領袖或庶民,都必須擁有人文素養、品格教養,這樣當然不會有誰在上、誰居下、誰墊底的評判,如此才有可能形塑出有能力、有自信的社會公民。
當然,隨著時代改變,青年人的自覺也開始萌芽,近來就看到愈來愈多學生,開始大膽挑戰自己;他們即使學業成績優秀,仍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系,放棄傳統第一志願。但這些發自學生本身的自覺,在廣大的學生群中,仍屬鳳毛麟角,而且許多想大膽選擇不同道路的學生,仍然必須面對家長的壓力。
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
在傳統狹隘的「菁英」觀念影響下,很少父母期待子女平凡但不平庸,即使職位卑微,但人生富含意義;更缺乏願意大膽放手,讓孩子發掘天賦、找到自信動力的家長。
我認為,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變,不再堅持「讀書第一」、「棟梁觀念」。
只要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獨屬的美麗天賦,就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引導者、鼓勵者的角色,因為孩子們只有找到天賦,才會找到自信;只要我們仍沿用成績至上的評比,有些孩子便永遠是輸家。
二○○八年,美國第一夫人密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在總統就職舞會上所穿的白色雪紡紗禮服,就是來自台灣的吳季剛(Jason Wu)一針一線所縫製,這位年輕人也因此一夕成名,二○一○年,他還拿下全美時裝設計師協會最佳新秀女裝設計師獎,至今仍每年都推出令時尚界驚豔的新作。
在這些傲人的經歷背後,其實是一位母親對自己孩子天分的不放棄。
吳季剛在年僅五歲時,就立志當服裝設計師,常要家人帶他去婚紗街看婚紗;上小學後,也常帶著芭比娃娃上學,研究芭比娃娃的衣裳為何如此精緻,卻因此惹來老師異樣的眼光。他的母親「自然」成為老師召見的對象,希望吳季剛能好好念書、放下芭比娃娃,將來才能成材。
別讓父母成為扼殺孩子天賦的頭號殺手
所幸吳季剛的母親陳美雲女士,沒有就此硬逼他念書,不然今日的時尚界就少了一位天才。她在小季剛被台灣的教育體制、傳統價值排斥時,毅然決然帶他遠赴美國和加拿大拜師學藝,成就了名揚紐約、巴黎、米蘭時裝週的Jason Wu。
當然,不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帶小孩離開台灣;但是,每個家長都有能力,也有責任,看出孩子的天賦何在。不愛念書的孩子,如果不被鼓勵找到其他才能,就會漸漸失去自信,在樣樣比不過別人之下,最後只好被迫相信自己與生俱來就是輸家。
身為家長的我們,如果對教育有任何不滿,在指責別人之前,能不能先回頭想想,這些問題有沒有可能也是我們一手造成的?
我常看到,為人父母以愛之名,一片「我都是為你好」的苦心,卻無意間成為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因此我不得不說,醒醒吧!諸位家長,如果觀念不變,我們其實就是扼殺孩子天賦的頭號殺手,我們自己就是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