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多數人沒花時間計畫,像大草原上的部落一樣被動,生活給什麼,就怎麼回應,而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問題,在於過去的界線早已消失。
圖片來源:Pixabay,CC0 Licensed.
我們就是需要一個計劃
我們需要的就是一個計畫。多數人沒花時間計畫,像大草原上的部落一樣被動,生活給什麼,就怎麼回應,而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問題,在於過去的界線早已消失。我們無法靠這個世界告訴我們何時該停下、何時該換擋,今日得靠我們自己做決定。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一個計畫,要不然永遠會覺得做得不夠多。
施瓦茨教授指出,今天因為選項太多,我們變成「撿拾者」,沒成為「選擇者」,我們很大的問題就出在這。我們沒決定自己要什麼,接著想辦法得到,而是東西被硬塞到面前,然後就聳聳肩:「好吧,應該可以吧。」基本上,我們讓別人告訴我們該做些什麼。亞里斯多德說,神是「不動的推動者」(unmoved mover)。神推動事物,但不由別人告訴祂該怎麼動。我們該好好學一學這種策略。
被動不僅會影響心想事成的可能性,還會剝奪我們真正快樂的機會。
研究顯示,我們通常並未選擇真正能使自己快樂的事物,而是挑簡單的做。正向心理學大師契克森特米海伊發現,看電視讓青少年13%的時候真正快樂,從事嗜好活動則達34%,運動或遊戲是44%。然而,青少年最常做什麼?他們看電視的時間是四倍。我們沒計畫時,就會被動做最好做的事,而不是做真正能帶來滿足感的事。
羅伯特•艾比斯坦(Robert Epstein)調查三十國三萬人,發現最有效的減壓法就是擬定計畫。未雨綢繆令人感到勝券在握,而掌控感又是成功的祕訣。fMRI 研究顯示,掌控感會激勵我們行動,當我們感覺自己能創造不同時,更可能投入。
如果要了解掌控感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可以看一看創業家。一份近兩千人的小型企業主調查顯示,超過50%的人每週工作40 小時以上,也就是說自己創業沒比給人請輕鬆。41%的人說替自己工作可以減輕壓力,32%則說壓力增加。
然而各位知道嗎?高達79%的人滿意自行經營小事業,70%喜歡自己的生活方式,遠超過先前我們看過的非自雇者工作滿意度。所以說,創業者和受雇者工作時數差不多,壓力也差不多,但創業者快樂許多。為什麼?被問到為何創業時,最常出現的理由包括:「自己當老闆比較好」、「自己做決定」、「可以照自己的意思做」。換句話說,這群人想要掌控感。雖然整體工作時數與壓力沒發生太大變化,卻會比較快樂。
那生產力與成功呢?
倫敦政經學院研究印度357 名執行長如何運用時間,以及利潤受到的影響,結果發現大老闆如果工時長,公司賺的錢也多,不過真正的差異,來自執行長如何運用那些時間。利潤能夠增加,全部要歸功給依據計畫和員工一起進行的活動。至於並未遵守計畫的時間,則未替公司多帶來一毛錢。所以說,如果想要成功又快樂,有計畫很重要。
接下來,提供各位從現在起就可以執行的步驟,但在詳細說明之前,一定要再度提醒一個重點:這是你的計畫。最可能妨礙計畫的人就是你自己。
而我們之所以自己妨礙自己,原因是不假思索便認為:「我做不到」、「老闆不會答應的」。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逐字逐句做到下列步驟,但是可別遇一點麻煩就退縮了。就算無法完全做到,至少要抱持同樣的精神——簡單來說,試就對了。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The Surprising Science Behind Why 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Success Is (Mostly)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