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蓋洛普研究指出:「美國人每日把力氣花在專長的時數愈多,就愈不容易感受到憂慮、壓力、憤怒、悲傷或身體不適。」
一般而言,過度工作不是好事,令人運動時間減少,該看醫生沒看醫生,還會抽更多菸。更糟的是,一項名為〈快樂之道?增加的工時與工作者幸福〉(“To Your Happiness? Extra Hours of Labor Supply and Worker Well-Being”)研究顯示,從壓力與快樂的角度來看,過度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通常超過成功的好處。雪上加霜的是,人們死前的五大後悔,其中一項就是「真希望以前沒那麼努力工作。」
然而,如果我們感到自己的工作有意義,一切就不同了。前文提過的「推孟研究」,一路從研究對象的年輕歲月追蹤到過世,研究人員得以看到人們一生的全貌。
「有意義的職業生涯」與「勤奮工作」之間的關聯是什麼?如同《華爾街日報》報導所言:「全心投入有意義的事業與最勤奮工作的人士,壽命最長」,而有意義的工作是指:(a)對自己來說重要;(b)自己擅長的事。
眾多研究都顯示,如果做自己有特殊專長的事(心理學家所說的「招牌長處」),那些事會是帶來最多快樂的活動。
問題出在「工作」兩個字,我們常用「工作」代指不好的事,例如「我討厭一定要做這堆工作。」然而,工作也帶有「天命」的意思。當工作帶來成就感,工作就不是壞事。
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有一句話鞭辟入裡:「被迫做的事叫工作,不一定得做的事叫玩。」我們享受工作時,依舊可能感受到壓力,但最終是值得的。一切的挑戰,只讓最後的果實更加甜美,我們真心熱愛的事業也一樣。
如果說有意義的工作會帶來長壽,什麼令人短命?答案是「無業」。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恩朗•梭爾(Eran Shor)發現,無業讓早死率上升驚人的63%,而且原本就存在的健康問題不會造成差別,也就是說無業與早死之間不是相關關係,大概是因果關係。此外,這份研究並非一般小型研究,長達四十年期,範圍涵蓋十五國兩千萬人。不論是哪個地方的人,都是63%。無業帶來不快樂的程度更高。多數研究都顯示,人一生的快樂程度相當平均。
拿「長工時」和「無業」來比,其實不是很公平,但是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甚至比無業還糟。蓋洛普2010年的研究指出,感到與自己的工作「情感疏離」者,比完全無業的人,更不享受自己的人生。瑞典工作者研究也顯示,單調工作與高心肌梗塞率有關。沒錯!無聊的工作真的會致命。
還記得嗎?剛才提到人們死前頭幾名的遺憾,就是工作太努力。是的。
然而,榮登後悔排行榜第一名的事是什麼?「我希望當初有勇氣活出忠於自我的人生,而不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說自己的人生並未忠於自我,許多則是選錯職業生涯。挑戰性高、有意義的工作則讓我們感到開心、有滿足感,而且話又說回來,工作有意義時,就不是工作了,對吧?
(本文摘自《成功不再跌跌撞撞》)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The Surprising Science Behind Why 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Success Is (Mostly)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