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暢銷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讓心理學家K•安德斯•艾瑞克森(K. Anders Ericsson)的專家研究廣為流行:想要成為一件事的專家,大約需要1萬個小時的努力。
圖片來源:Pixabay,CC0 Licensed.
一萬小時的努力
暢銷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讓心理學家K•安德斯•艾瑞克森(K. Anders Ericsson)的專家研究廣為流行:想要成為一件事的專家,大約需要1萬個小時的努力。一般人聽到這麼大的數字,第一個反應是:天啊!怎麼會有人願意花這麼多時間?
聽到「專家」兩個字,我們立刻就會聯想到正面事物,例如「專注」與「熱情」。然而,願意花這麼多時間與力氣在非必要的事物上,性格中一定帶有偏執成分。畢業生致詞代表把念書當成一份工作,遵守規則,努力拿A。個性偏執的創意人士,則是靠著宗教般的熱忱,夜以繼日地完成自己滿懷熱情的案子。
社會學家丹尼爾•錢布利斯(Daniel Chambliss)標題耐人尋味的〈卓越的平凡面〉(“The Mundanity of Excellence”)研究,檢視頂尖游泳選手極度專注的特質。運動員願意每天千篇一律地進行訓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矢志不移,聽起來已經不只是「專注」,比較像是「偏執」。
各位可能以為,增強因子只和藝術或體育等專長有關,和常人的世界沒什麼關聯。然而,想一想全球最富有的人士,他們之中有那種全然循規蹈矩、沒有和大家很不同的負面特質的人嗎?沒有。
《富比世》四百大(Forbes 400)富豪榜中,有58人不願念大學或在中途輟學。這58個人──接近總人數的15%,平均個人淨值為48億美元,比400人平均淨值(18億)高出167%。相較於四百大富豪中念過常春藤盟校的人,他們的平均身家數字,更是高達兩倍以上。
在今天這個時代,人們敬重野心勃勃的矽谷創業者,把他們當成景仰的對象,但下列敘述是否符合矽谷創業者給人的刻板印象?精力充沛、不大需要睡眠、願意冒險、無法忍受笨蛋、自信、魅力十足、驕傲到有點自大的程度、野心無窮、充滿動機、停不下來?
是的,前述特質就是在講他們,但這些特質也與臨床疾病「輕躁症」(hypomania)有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精神醫學助理教授約翰•加特納(John Gartner)的研究顯示,這樣的相關絕非偶然。「完全躁症」(full-blown mania)使人無法在一般社會上生存,輕躁症則使人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但不至於脫離現實(就算只是些微沒脫離)。
增強因子有一好沒兩好,無法只取好的,不要壞的。〈挑戰傳統的經濟價值:不良行為、學校教育與勞動市場〉(“The Economic Value of Breaking Bad: Misbehavior, Schooling, and the Labor Market”)論文作者指出,減少男孩的侵略性與不良行為之後,成績的確出現改善,但終身收入也隨之減少。不守規矩的男孩日後工作更多小時、更具生產力,收入比乖乖牌高出3%。
人生最大的悲劇有時也會帶來最有力的增強因子。請問,下列這幾個人有什麼共通之處?
答案是:這四個人全部都在16歲前失去父親或母親。像這樣單親、甚至是孤兒出身的偉人──或至少是影響力極大的人士,名單很長很長,其中整整有15位英國首相。
對許多人來說,年幼失親的確是人生的重大打擊,但丹•科伊爾(Dan Coyle)在《天才密碼》(The Talent Code)一書中也提到,研究理論認為成為孤兒的悲劇,會讓孩子感受到這個世界並不安全,自己需要奮鬥不懈才能生存。獨特的性格與人生遭遇,讓某些失親兒奮發向上,個人悲劇因此成為開創事業的動力。
所以說,環境對了,「負面」特質會有很大的好處,你的「糟糕」特質可能是增強因子。然而,要怎麼做,才能把那些特質轉換成超能力?
(本文摘自《成功不再跌跌撞撞》)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The Surprising Science Behind Why 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Success Is (Mostly)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