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應用資料數據為我們找出市場上最佳的交易對象,促使交易更有效率,也讓市場少一些欺瞞。

圖片來源:Pixabay, CC0 Licensed.
市場機制其實是一項非常成功的社會創新,有助於人類有效分配各種稀有資源。上面這話說來簡單,但影響巨大。正是因為有市場,我們才能為全球80億人口的大多數,提供食物、衣著和住所,大幅提升人類的預期壽命和生活品質。而長期以來,市場交易一直是一種社會互動,也就與人性極為切合。正因如此,多數人會覺得市場的概念再自然不過,深深交織在社會的脈絡之中,成了經濟的基石。
想發揮其神奇功效,市場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資料數據能輕鬆流動,二是人類能將這些資料數據轉化為各種決定。這正是我們在市場上交易的方式,各種決策是分散式、去中心化的。這能使市場健全而有彈性,但重點就是每個人都必須能輕鬆取得相關可用的全面資訊。
在不久之前,想在市場上傳遞這些豐富的資訊,還十分困難且昂貴,於是當時的解決方法就是把這一切資訊都集合濃縮成一個指標:價格。接著再透過金錢的協助,傳遞這些資訊。
實證證明,運用「價格」和「金錢」的概念是頗巧妙的權宜之計,能夠暫時處理這項棘手的挑戰,也還算有效。然而,資訊遭到壓縮後,就會失去各種細節和小差異,不能說是真正最理想的交易情況。畢竟,如果我們並不完全瞭解別人出售的商品、又或是遭到濃縮後的資訊誤導,哪能做出最好的選擇呢?但幾千年來,我們就是沒有更好的辦法,於是只能忍受這種有缺陷的解決方案。
情況正在改變。再不久,就會有豐富的資料數據流入市場,不僅全面、迅速,而且成本低廉。在這之後,我們就能將大量的此類資料數據,結合機器學習和最先進的演算法,創造出具備適應性的系統,為我們找出市場上最佳的交易對象。到時,一切將會再容易不過,就連看似最簡單的交易也能應用得上。
例如你想買個新的炒菜鍋,只要透過智慧型手機上的適應性系統,就能存取自己過去的購物資料數據,發現你上次買了個適用於電磁爐的平底鍋,也知道你覺得那個鍋子只是還好而已。再根據評價的內容,系統瞭解到你很在意炒菜鍋的塗層,而且喜歡陶瓷材質(甚至也知道你喜歡哪種握把)。根據這些偏好,系統就會在線上市場找出最適合的搭配結果,甚至還會考慮到運送時的碳足跡(因為系統也知道你多在意環保)。接著,系統再自動與賣家協商,因為你願意直接轉帳付款,價錢可以打個折。最後只要按個鈕,交易就完成了。
這聽起來流暢又簡單——因為這事本來就該流暢又簡單!比起自己去做功課找資料,這不但迅速輕鬆,還納入了更多考量、評估了更多可能品項。而且,系統既不容易覺得厭煩(與人類不管在線上或真實世界裡找資料相比),也不會因為價格就分心、因為認知偏誤就出錯、或是遭到行銷手法所引誘。當然,我們仍然會用金錢來儲存價值,價格也仍然是一項重要資訊;但不再只看價格,就能讓我們放寬視野,找到更適合的品項、更有效率的交易,我們也相信這會讓市場少一些欺瞞。
(本文選自《大數據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