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康登市曾經犯罪橫行,然而他們卻想像出另一套完全不同的心智模型,直接解散警局重組,透過全新的思維心態,緩和居民和警察之間的關係,也成功地讓警察的身分轉為守護者,而不是戰士。
圖片來源:pexels
位於紐澤西州南邊的康登市,就曾看到另啟思考框架如何發揮效益。該市做了一件大多數人會覺得過於大膽、根本不可能的事:直接解散整個警察隊伍,徹底重組警隊。在這項極端的舉動背後,其實是在另啟「執法態度」的思考框架——在過去,警方將人民視為可能的罪犯,但後來的態度則是重視營造警民一家、社群導向。
康登市曾經犯罪橫行。全市面積大約23平方公里,人口7,5000人,但犯罪率和謀殺率在全美數一數二,市區也有些地方十分荒涼。在2012年的報導作品《毀滅與反抗的日子》裡,兩位作者赫基斯(Chris Hedges)和薩克(Joe Sacco)就寫道:「這裡有超過1500棟失修破敗的排屋。無窗的磚廠、倉庫與廢棄的加油站只剩空殼,圍繞著這座城市。空地草木叢生,堆滿垃圾……店面釘著木板封了起來。露天的毒品市場可能有上百個之多。」位於以法蓮山大街的社區浸信會教堂,彩色玻璃窗上布滿彈孔。
雖然犯罪情況已經夠糟了,但可以說當時的警務狀況使得情況變得更糟。警方栽贓、造假、暴力執法的情況屢見不鮮,讓法院後來不得不推翻幾十件判決。許多居民害怕警方的程度,並不亞於害怕黑道犯罪集團。而警察工會向來抵制任何改革。到了2012年,局勢積重難返,改革無力回天,地方領導者束手無策。
康登市是康登郡的首府。郡長卡佩利(Louis Cappelli Jr.)意識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絕對行不通;需要整個體系砍掉重練才行。但這該如何下手?他找來了社區領袖、居民、有志一同的政府要員共同合作,想像出另一套完全不同的心智模型,而康登市的市長芮德(Dana Redd)與警界高層湯森(Scott Thomson)也同意他的看法。
康登市解散了原有141年歷史的警局,260名警察遭到解雇。新的警隊於2013年成立,有全新的合約內容,新的臉孔、新的規則、新的訓練,最重要的是有新的思維心態。原本的警員只有不到100人得到回聘。我們如果還用舊有的心智模型來看這件事,可能認為重點是警隊的解散、或是打破了警察工會的束縛。然而,康登市這些領導者的心智模型絕非如此狹隘。
成為新任警察局長的湯森解釋:「我們真正的起點不是在於改變文化,而是終於能夠建立文化。我們終於能夠打造理想的警局組織,讓警察的身分是個守護者、而不是戰士。」康登市另啟對警方的思考框架:警察必須和整個社區站在一起,提供幫助、提供守護,而不只是在抓人、開罰單。
湯森就說:「我寧可用10個警察名額,多換一個兒童群益會(Boys and Girls Club,一種青少年志工組織)。」
因應這套新思考框架,警方的巡邏方式也隨之改變。現在,警員的工作是去敲門拜會街坊、自我介紹,談談居民都擔心些什麼、能怎樣提供幫助。警方開始會在各個街坊舉辦臨時派對,有冰淇淋車、烤熱狗,和小孩打籃球、和地方居民熱絡熱絡。
7年後,由於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警官謀殺黑人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事件,美國人民怒火滔天,甚至各處也確實出現縱火行徑,全美掀起「削減警務預算」的抗議聲浪。而在此時,康登市卻成了感動人心的成功故事:謀殺率下降了60%,犯罪率幾乎減半,投訴警方過度使用武力的案件更是下降了驚人的95%。另啟思考框架,在此確實得到成功!
2020年6月是個代表性的時刻。康登市的新任警察局長維索基(Joseph Wysocki)不但批准了一場大規模的BLM(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遊行活動,還詢問了主辦單位,自己能否加入帶頭遊行。這個事件登上了全美國的電視新聞。電視畫面呈現出一幅令人難以忘懷的畫面,讓人能對警方有全新的觀點。
不論是從現有框架庫搜尋、借用其他領域的框架再調整運用的方式、或是直接創造設計一個全新框架,成功另啟思考框架的造局者都有某些共同點。而且這些共同點並不在於一定要頭腦聰明、才思敏捷、經驗豐富,而是要願意勇敢嘗試新的想法、開闢新的認知道路。另啟思考框架需要你心胸夠開闊,敢於接觸陌生事物、放下既有的觀念與假設,並且能夠看到、抓住新的可能。
但這裡有一項重要教訓。另啟思考框架這件事,很適合搭配那句著名的投資免責聲明:「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之保證。」雖然許多知名人士曾經成功另啟思考框架,讓我們欽佩讚嘆不已,但並不需要期待他們下次的見解也必然有同樣的重量。下一次成功另啟思考框架的造局者,有可能是你我任何一人。
【書籍資訊】《超越AI的思考架構》
Fra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