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衣索比亞的歷史充滿動盪與不安,從西元前二百五十年起就經常出現旱災與饑荒,但是最慘的幾次饑荒發生於近代。當時乾旱、武裝衝突、人口壓力、環境破壞與極權政府,剛好同時在這個國家出現。這些因素在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五年之間到達高峰,八百萬人受饑荒所苦,有六十萬到一百萬人因而死亡。

圖片來源:unsplash
衣索比亞的歷史充滿動盪與不安,從西元前二百五十年起就經常出現旱災與饑荒,但是最慘的幾次饑荒發生於近代。當時乾旱、武裝衝突、人口壓力、環境破壞與極權政府,剛好同時在這個國家出現。這些因素在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五年之間到達高峰,八百萬人受饑荒所苦,有六十萬到一百萬人因而死亡。
如此嚴重的饑荒,使得人們彼此幫助的正常本能受到破壞。三分之一的衣索比亞家庭會分享食物與金錢給挨餓的親戚,但是大部分的人連自己吃飽都困難。人們寧願承受無法或不能分享資源所帶來的羞愧,也要避免面對親戚。衣索比亞政府協助飢餓國民的步調緩慢,然而電視上出現該國男女老幼,身形枯槁瘦弱的悽慘景象,激起世界各地大眾的巨大迴響。
一九八四年年底,西方人民就捐助了超過一億五千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四億五千萬美元。這場悲劇顯示,人類有能力分享食物或者可以購買食物的財物時,願意分享給沒有親緣關係,甚至是不認識的人。分享食物是利他行為的經典範例。利他行為的定義是自己付出成本讓他人獲得利益的行為。
如果用天真單純的想法看待天擇,會認為分享資源給陌生人的行為,並不是適應的結果,因此需要特別的演化解釋。對有些人來說,連問「人們為何會分享」這件事都是很不恰當的;但是探究分享與照顧他人這類社會特徵的演化由來,並不是要貶低這些社會特徵,而是要問:人類的人道行為是從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