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在所有馴化的牲畜家禽中,類的。雞不但能夠把剩菜轉換成美味的雞肉,每天還會下蛋,難怪人類不論遷徙到哪兒,都會帶著這種神奇的動物。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所有馴化的牲畜家禽中,類的。雞不但能夠把剩菜轉換成美味的雞肉,每天還會下蛋,難怪人類不論遷徙到哪兒,都會帶著這種神奇的動物。如果鳥類中有荷馬那樣的遊唱詩人,可能會拿出以自己羽毛做成的沾水筆,寫下雞在漫長旅程中的種種故事。
不過在鳥中荷馬出現之前,我們只能讀蘇斯博士的作品,他有先見之明,提醒年輕的旅行者要有心理準備:「你當然已經明明白白,你會和其他人混在一起。你在路途上會和許多陌生的鳥類混在一起。」生物遷徙會影響演化,受到影響的不但有遷徙的生物,還有和遷徙生物混在一起的當地物種。
馴養的雞不論是在農地還是後院、在新英格蘭或英格蘭,看起來都像住在家中那麼自在,但是牠卻來自遙遠的異國。達爾文在《動物與植物在馴化過程中的變異》這本書中,依然眼光如炬,推測雞的祖先是原生於亞洲的紅原雞,這項推測後來證實無誤。當代的遺傳學研究加上考古學分析指出,紅原雞不只馴化了一次,而是在三個不同的地點各自馴化了一次。
最早的考古證據指出,一萬年前,中國華北地區黃河流域的人就吃雞了,有雞骨頭遺留下來。從骨頭中萃取出的DNA顯示,這些雞和現在馴養的雞關係密切。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能夠指出這些早期的雞骨頭來自馴化的雞,而不是野生的雞,不過當時在這個地區已經有畜養的豬了,所以雞的馴化不是在那時便是在稍後發生的。雞在黃河流域馴化後沒多久,東南亞的泰國與印度也各自出現雞的馴化。
從現代雞隻的基因中,可以窺見牠們複雜的祖宗源流,並且證明了當時人們帶著這三個馴化事件的雞隻後代行遍世界各地,這些後代又多次彼此交配產下新的品種。第一個有紀錄可尋的泛亞洲雞隻聚會,發生在三千多年前。當時中國人從印度把活的雞帶回國,當成食品伴手禮。
美國人和其他地方的人偏好黃皮雞,黃皮並不是紅原雞的特徵,應該來自於另一個物種:灰原雞。灰原雞原生於印度,但是不會在野外和紅原雞混種。因此家雞應該是數千年前在印度某處的農園中,和灰原雞混種,得到黃皮的特徵。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統計,非洲在二○一○年養了十六億隻雞。當地的雞有三個不同的源流。一是從印度經由北邊的埃及帶進來的,四千年前的文字有相關的記載。第二條路可能是從阿拉伯半島傳入非洲之角,和人類離開非洲的路徑剛好相反。第三是從東南亞經由海路傳到非洲東南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