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胖或不胖,當然不能只是一種「感覺」,必須要有客觀的標準。當身體脂肪過度堆積超過正常比例的狀況,就是肥胖。

圖片來源:unsplash
計算BMI,看看是否肥胖
胖或不胖,當然不能只是一種「感覺」,必須要有客觀的標準。當身體脂肪過度堆積超過正常比例的狀況,就是肥胖。衡量體重標準最常見的BMI,計算方法並不難;就是把自己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值所得的數字。當BMI<18.5, 屬於過瘦;18.5≦BMI<24,屬於健康體位;24≦BMI<27就是過重;27≦BMI<30,是輕度肥胖;30≦BMI<35,是中度肥胖,BMI≧35則是重度肥胖。
當BMI≧40, 即為病態性肥胖, 或是BMI在35 ∼ 40之間、出現因肥胖引起的併發症(亞洲的標準為BMI≧32,或是BMI≧27 ∼ 27.5的糖尿病患者),就應該考慮進行減重手術。
BMI簡便卻不夠精準
一般人對BMI應該都不陌生,但是對於BMI的源起,可能並不清楚。BMI其實出自19世紀的比利時人阿道夫.凱特勒(Adolphe Quetelet),當初他是為了幫助法國和蘇格蘭軍隊,找出「身材平均」適合加入軍隊的人,而創造了這個計算方式,沒想到日後竟成了判斷是否肥胖的指標。BMI的優點在於容易計算,只要有身高、體重,就可以計算了;但是,過於簡便也成為它的主要問題。美國流行病學者羅斯曼(K.J. Rothman)就曾經指出,BMI沒有考慮到受測者的年紀、性別、骨架、脂肪分布,以及肌肉質量,並不是一個能夠正確測量出人體肥胖狀況的指標。
BMI無法反映性別年齡差異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年紀漸長,體內的脂肪會累積(變胖),而肌肉則會流失,但是體重卻保持不變,BMI便無法反映出變化,而有些運動員明明沒什麼脂肪,但是因為身上肌肉厚實,造成BMI偏高,這也是一種誤差。BMI也無法反映性別的差異。即使擁有相同身高、體重的男性和女性,兩者的BMI相同,但是女性體內脂肪所占比率,會大過於男性。
另外,青少年由於身體還在發育,加上現階段相對於身高,他們的體重本來就會比較偏重,所以也不適合用BMI來判斷是否過重。我們不難理解,由於過往測量工具還不發達,才會廣泛使用BMI,對於一般人來說,BMI的確提供了一個初步的參考指標,但是,你是不是真的太胖了,並不是看BMI就能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