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廣告上說,「胃腸好,人不老」,並非誇大之詞。現在醫學界都知道,健康的第一步,就是從顧好腸道開始做起。

我們的身體,比你想像的要「熱鬧」許多。
數以百兆的微生物,寄居在我們的身體裡;其中99%,都是住在腸道中,而這99%的腸道菌,又
有99%住在大腸中,1%在小腸中。
2005年,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大衛.雷蒙(David Relman)教授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發現,人的腸道菌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不是幾百種、而是幾千種;它們提供養分,調控腸道細胞的發育,並決定了免疫系統能否成熟發展,猶如人體中的「必要器官」。
在我們談腸道菌之前,可能得先認識一下人體的腸道系統。
認識腸道和腸道菌
我們的消化道始於口腔,結束於肛門,長達10公尺,而腸道就占有6公尺,包括了5 ∼ 6公尺的小腸,以及1.5 ∼ 2公尺的大腸。小腸又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及迴腸,大腸則分為盲腸、結腸和直腸。
小腸內層黏膜上布滿了絨毛,每1平方公分之腸壁約有2000根絨毛,總面積有兩個網球場的大小。每一根絨毛中分布著微血管及微淋管,將吸收進來的養分,迅速的運送到全身。至於大腸,內壁平滑,沒有絨毛。大腸會吸收水分,將食物殘渣固化為糞便,排出體外。
而寄居在人體內的腸道菌,除了能幫助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包括蛋白質、糖、脂肪、鐵、鈣及維生素D、合成維生素B、C、K、菸鹼酸和葉酸等),維持正常的腸道運動,還可以刺激和促進身體的免疫系統,當腸道菌生態處於平衡時,可抑制腫瘤的發生和發展,並減少膽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液中內毒素的濃度,具有抗衰老的功能。
廣告上說,「胃腸好,人不老」,並非誇大之詞,現在醫學界都知道,健康的第一步,就是從顧好腸道開始做起。
腸道菌是肥胖的成因?
腸道菌為什麼能夠影響體重?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
首先,腸道菌會分解膳食纖維,轉換成高熱量、可回收的脂肪酸,促進脂肪生成,而厚壁菌門中的菌種,正是此類「資源回收」的高手,而研究也發現,肥胖者身上的厚壁菌門細菌要比體重正常者多出20%,體內的擬桿菌門細菌則比體重正常者少了將近90%。
另外, 人體內中有「禁食誘導脂肪因子」(Fasting-Induced Adipose Factor,FIAF)基因,主要負責編碼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抑制因子。由於LPL可以水解在脂蛋白顆粒的三酸甘油酯,促進脂肪囤積;當FIAF正常運作,就能抑制LPL,從而抑制三酸甘油酯循環,就像是關閉了腸道內脂肪分解回收系統。
然而,高登發現,FIAF會被腸道菌群抑制,導致LPL增多,形同打開了腸道內脂肪分解回收系統,人當然就容易變胖。
到目前為止,一般人能做的,還是透過高纖低脂的飲食習慣,來調整自己的腸道菌生態。而另一個可能顯著改變腸道菌生態的方法,則是從事減重手術。
【書籍資訊】
節錄自《肥胖和你想的不一樣》
![]()
數位編輯整理:朱玉瑩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